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金融寒冬,并没有降低人们投资艺术品的热情。嘉德2008年交易额超过18亿元,创出历史新高。图为嘉德秋拍现场。
不管是通货膨胀遍地开花,金融海啸席卷而来,还是拍卖行情的潮起潮落,惟有中国的收藏者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里照样自得其乐,继续不断地积累着收藏带来的财富、文化和乐趣。如果用站在舞台边幕的角度看收藏,而不是直接面对舞台,那样会发现更多不为常人所知的收藏乐趣、收藏典故和收藏哲理。
一位收藏界的朋友对我说:收藏是一种离不开遗憾的快乐,因而也成为一种无法终结的百姓事业。
真与假的孪生
说到收藏从来都离不开真与假这两个字,其比例活像2008年的前后两个数儿,二分真八分假,中间的两个零里究竟有多少说不清、道不白的猫腻,也只能当作故事来听了。
为断真假,中央电视台有罗晰月主持的专家当场“鉴宝”,北京电视台有王刚台上抡锤的“天下收藏”,你估价,我砸假,状似一幕又一幕的收藏活报剧。如何看待与评价这类新型娱乐节目的收藏意义,众口不一,简单地说,内行看假,外行当真。如台下早已反复鉴定有了结果的东西,专家们非要在台上装模作样地再走个过场,岂不知会误导多少收藏新手,以为看几眼就可轻易鉴定出一幅历朝的名画真伪,摸几摸立马能断出历代瓷器的仿造与否。其实,像徐邦达和谢稚柳这样掌了一辈子眼还能为辨一幅古画真伪而意见相左,而一般专家仅靠台上几分钟便能完全弄清真假门道,多少有点儿当场愚众的感觉。我不否定此类节目对推动群众性收藏活动和提高娱乐性节目收视效果的作用,若长此以往,难免会影响到一些新入行人的收藏心理。说到真假孪生,早年南京书画商朱柏平先生曾悄悄告诉我,他认识的江南裱画高手中有一对身怀绝技的兄弟,能将一幅名画劈竹般揭出三层甚至更多,怎么看还都是真迹。他有却不肯拿出示人,怕我把他的真画误认为不真不假的东西。我还经过一考:有位作家手里藏有一幅宋雨桂鲜为人知的盛年所作《春泉》,问我是不是真的,我点点头,理由是这幅精美至极的山水画虽然在国内各种版本的宋雨桂画集里遍寻不着,但近年来宋雨桂以此为题的同名同构作品却屡有著录和上拍,相比此画,后者应属画家亲笔复制的不舍记忆。他说,这幅《春泉》原为十五年前宋雨桂搬家时准备随身携带的八幅精品之一,之前极少露面,到他手上的十五年中见者不超过三个,常人很难考证。
“假不假,黄金做鞍玉做马。”记得藏家老话有此一说,令人不敢轻易断言。
琉璃厂里的硬通货
美国三大投行轰然倒下的前后,我曾多次走进北京南城的琉璃厂,从画廊的名家画价上几乎感受不到世界金融危机带来的劫后气氛。
百年老店“荣宝斋”二楼展厅玻璃柜里,一幅刚售出的范曾四字书法作品所留下的空当,让我猜想是谁用7万元人民币的高价悄悄买走了那幅不足两平方尺的白纸黑字?范曾的书画被公认为是中国艺术品市场上的“硬通货”,任何时候,只要想出手马上便会有人接盘。
同属“硬通货”的中国画家还有李可染,不过能在琉璃厂挂出来的画极少,价极高。“荣宝斋”展厅经常缺货,北京画店偶尔能挂出一两张小品,有时山水有时牧童,虽多为应酬笔墨,即使如此价签上的零也够数一气儿的了。我所知一位魏姓藏家的手里却积存多幅当年取自李可染画室的山水精品,私下说起颇有意思:李可染曾经向这位仁兄父亲借过一些古籍善本,“文革”中不知去向,父亲过世后,他在整理旧书中发现夹有一纸署名“李可染”的借书条,李可染很爽快地应允以画来偿还书债,此后每有满意作品便赶紧嘱老友之子过来挑选。另有湖北朋友上世纪七十年代主编《长江》画册,收录有李可染两幅山水画,出版后寄上三百元充当作品稿费,李可染还回信一页告知钱收到了。
我读信大笑,如今这封手书也不止三百大洋了,真值!
金融海啸中的拍场大考
近来有参加秋拍的藏家告诉我,金融海啸一来倒让拍卖会上的假画少了。北京一家拍卖公司的艺术品部负责人对此毫不掩饰:“真画还怕卖不出去呢!”实际上,比起2008年在钱堆里横竖打滚的基金、套值套个半死的航空公司、死扛油价亏到家的油企,国内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的红盘业绩照样可圈可点。
十年前300万元流拍的八大山人《山青水碧鸟语花香》十六开册页,秋拍中被追高抢到3000万元,十年整整翻了十倍;推断为圆明园流出的孤品“清乾隆御制粉红地粉彩轧道蝴蝶瓶”,成交价高至5300多万元;一件清雍正粉彩过枝菊蝶九秋盘以1187万元刷新雍正粉彩盘的国内拍卖纪录…
如何看待成交量走低与成交价走高的背反现象,我与业内专家探讨时认为,如此严峻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下如果成交量继续放大那就不正常了。成交量只是衡量艺术品市场兴旺的一个浮标,过去拍出的好东西有大量抛出来的吗?没有高端藏品持续的集体“砸盘”,艺术品市场的发展就不会倒退。我认识一位书画藏家,十年前曾因女儿留学,决定以18万元低价出让手上的200多幅书画,先后有意接手的两位私人买家后来都放弃了,一个是香港太平洋保险公司的高管,因为亚洲金融风暴财富缩水,另一个私企老板也因此打住。如今,那批藏品中仅范曾书画就价值数十万元。正是洞悉危中有机,香港佳士得果断顶住了来自克里斯蒂方面调低估价的压力,秋拍结果证明他们对目前的市场判断是对的。“金融危机还会有,大的收藏机遇则很少。”一位年轻买家的大气使我感受到这场大考带来的市场成熟。
当代艺术不宜保值性投资
年中曾想写一篇有关当代艺术品投资的文章,目的是提醒投资艺术品的收藏家们要关注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价格离奇飙升的非正常因素。
显而易见,从前年到去年上半年无端演绎出的中国当代艺术神话,无疑极大地刺激了那些喜欢追着太阳爬山的艺术品投机客。不少原本经营传统中国画的画廊改卖当代艺术画家的作品,有家相熟的店主人倒也直白,坦承只有价位不高的好卖。我不认为这波高利润的突发行情周期会有多长,原因是一些缺乏成名基础和画价积累的当代艺术家,其作品突然连续天价成交,并以此成为短期内市场估价的依据,能说正常吗?如以我过去在股市操作权证的经验看,疑问太多。首先中国画商的习惯是卖而非炒作,不具有国外艺术品经营商大手笔的市场运作经验和实力;再者国内一般画商很少囤积有规模数量的当代艺术品,缺乏巨大的获利空间。从中国艺术品市场的发展看,当代艺术品最缺乏的还是真正具有支撑目前天价的艺术含量和社会认可度,至少短期内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有位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告诉我,他的海归派导师现在随便画几笔就能卖几十万元。我问他,如果有几十万元你是买齐白石、傅抱石的精心之作,还是买你老师的随便之作?大风起兮,最先飞起来并飞得最高的往往是那些实际分量最轻的,如同股市爆炒的认沽权证,至今没见哪一个有过行权善果。用一位企业家朋友的话说:“让我拿整个企业的家当投资一幅张晓刚的画,我宁可去赌一把权证。”对于画价有今天没有昨天的当代艺术大家的作品,或许只买一幅便能加速一家小规模企业的破产。实际上,中国当代艺术品的行情危机比金融危机来得要早,一下子把画价直接炒到巅峰,接下来的后果可想而知。去年下半年开始快速出现的连续流拍现象,足以令高位接盘者寝食难安,如全球第三大拍卖行菲利普斯拍卖公司2008年秋季当代艺术的夜场及日场拍卖,4件中国当代艺术拍品无一成交。
不管怎么说,中国当代艺术确实让中国当代艺术家在世界艺术品拍卖场上扬眉吐气了一把。我唯一希望:中国的收藏家还是尽量少买一点儿为好!
民间收藏怎么玩
中国民间值得收藏的宝贝多,玩法也多,仅北京玩出名的就有潘家园、报国寺、大钟寺、亚运村古玩城…
过去古玩讲究得是玩,玩学问、玩乐趣。记得十几年前应上海收藏家联谊会吴少华会长之邀去采访上海民间收藏展,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老先生所展的名家百扇,他是旧上海杜月笙的大管家,知道他喜欢折扇,当年便有许多名流投其所好,千方百计弄来送上,也有自己画的,如梅兰芳。老先生的大名我早已模糊,他的和气可亲和对我所言却一直搁在心上:“收藏原本图个一乐,千万急不得。”
比起博物馆里的国家藏品,民间藏宝的水有多深,不是专家能说得清楚的事儿,作为中国收藏界的半壁江山,民间收藏怎么玩才算正道,似乎也很少有专家深入研究。较之馆藏文物,流落民间的宝贝个个都长着腿,眼睛一眨再难觅踪,与草根藏家们没完没了地转磨绕圈子。民间收藏走得是人民战争路线,打得是游击战,如今“漏儿”越拣越少,更多冲着发财而来的淘宝者涌进古玩市场,与摆摊的、开店的、走街兜售的不停对赌,赌眼力、赌运气、赌对方比自己傻。有次和徐邦达先生闲聊,他对我说起过去到上海为北京故宫博物院征集藏品,曾在一位老画家府上发现不少古代名家的仿品,对方则一再声言不假,表示只要他认可的都可以捐献给国家。他说他很赞赏这位老画家的人品,但人品和眼力毕竟不是一回事。2008年全国各地举办的专家免费为群众鉴宝活动,照旧是真的真少,假的真多,比例差逐年加大。“从南到北买的不如卖的精,捡漏儿可喜,买漏儿就难说了。”那个既买又卖的收藏家笑得令我眼晕。
不管怎么玩,我以为:别把自己玩丢了就好,别把中国的好东西玩到国外再花大钱买回来更好!
多少藏家还在捡漏儿
香港凤凰卫视“铿锵三人行”主持人窦文涛说,中国的收藏者现在号称有八千万之众。我想,照此计算每天有一亿六千万只眼睛在淘宝,那天下还有什么好东西能藏得住呢?
作为历史文化名人信札收藏大家,同事方继孝还是一个捡漏儿大家,不但捡得多而且捡得大,最大的“漏儿”为陈独秀狱中所写的一部书稿,都知道陈独秀有此手书,却不知流落何方。等方继孝再见到时,纸包外面依然是当年北大学生会派去照顾陈独秀的何之瑜所写“仲甫先生手迹”。内中手稿没有落款,再加上“仲甫”无姓,一般信札收藏家对何之瑜与陈独秀的师生关系又知者甚少,方继孝说他比其他人就多了这么一点儿缘分和眼力。有幸偶得,沉重的历史责任感却让他长夜难寐,于是夜以继日挑灯点校,并以最快速度交由北京图书馆影印先出版了一函两卷的《陈独秀先生遗稿》,其中《甲戌随笔》为早已散失的《独秀丛著》一种,传闻今现,令史学界感叹不已。相比方继孝的先知后捡,多数藏家则属先捡后知,去年岁末教无数藏家看了咋舌的“八莲瓣陶瓷注碗”就是其中之一。这只内壁布满十个神秘符号的夏朝所传水书文字的瓷碗,极可能是失传已久的《易经》第一部—夏代“连山易”中部分古老文字,也是迄今发现唯一一件存世最完整的宋朝青花瓷器。从当初3000人民币淘来的瓷碗到今天鉴定专家眼里的无价国宝,再到故纸堆里发现的陈独秀遗稿,依我说最幸运的还是藏品本身,而大“漏儿”所得,往往又具有藏真、鉴宝、明史之功,尤其可贵。
但要评选2008年感动中国收藏界的人物,绝对少不了那位意外淘到五张抗美援朝烈属证的河北保定农民收藏家李红旗。变个人收藏为执著的人生责任,他想尽办法将其中三张辗转送到烈士亲属手上,终使英魂回归故里。为了兑现另外两张,他说要努力多挣点路费好再多找几个地方,漂泊半个多世纪的烈士不能再流浪了。
我想借此之机为李红旗预先写下获奖感言:他为中国收藏了最神圣的感情,中国收藏了他那颗无比珍贵的心。
马未都—中国收藏实用指南
很多人喜欢把马未都当成收藏大佬来看,我觉得换个角度将他看作一种难得的收藏指南,或许更容易理解马未都现象的存在意义和价值,否则,他作为个人和一己学问的局限性都会被无限放大,甚至被作为娱乐投掷的镖靶。有人挑战马未都绝对是好事,问题是怎么挑战,高手过招注重对方的精妙所在,才能攻而学之,学而破之,破而胜之。我不认为挑错等同挑战,尤其古董文物行里的人和事,常因新的研究发现随时更正补续,有的失误因而变成典故。我没有为马未都辩解的意思,也就没有再钻进他写的那些说这个说那个包括说自己的书里去求证,我想,如若从真心实意为爱好者指引收藏正道的角度看他的人和书,至少能在收藏过程中多点实战经验。
话说回来,马未都给我的电视屏幕印象从来都比他看似老农民的憨态精明得多,论文化底蕴,他当过编辑、编剧、作家和新中国第一家私立博物馆创办人;论名声,2008年他除在央视的“百家讲坛”开讲典藏,还一口气出版《马未都说收藏》五册…日前,中央电视台播报一则作家富翁十大排行榜,一抬头又见马未都站在里面。以我之见,马未都的成功在于他具有大多数中国收藏者所缺乏的那种历史眼光和文化大脑,他用收藏实践把自己变成“智者”,且不怕别人分享他成功的收藏经验,无疑都丰富了他作为中国收藏实用指南的内涵。
对于马未都们的成功,我认为最好的态度就是不懂的当老师学习,懂的当尺子比较,半懂不懂的当藏友来探讨。中国收藏的路还长,别好不容易站出来一个领路的就随便打倒在地。
北京奥运会的收藏情结
随着“北京奥运会”成为2008年中国网络十大搜索引擎的十大热词之一,全民收藏同样热得超乎寻常,急于露一手的、琢磨赚一把的、等着收一批的都瞪大了眼睛…要说2008年是中国收藏艺术的大年,怎么论都不为过。
与北京奥运会同日开幕的北京奥博会,首次揭开“北京奥运收藏”的盖头儿。我的镜头里,身着中式红衣的湖南籍百岁老人吕相武坐在轮椅上,看得比谁都仔细。有记者戏言鉴宝如相亲,老人抿嘴一笑。中国奥运艺术的创新精神无疑成为本届奥博会的热门话题,如开幕当天即被名列世界财富百人榜的美国国际数据集团董事长麦戈文、全球高级副总裁熊晓鸽联袂购藏的高2.08米的“盛世将军瓶”对瓶,既是奥博会上单件最大也属创新最多的艺术品:从来没有过加上盖帽的将军瓶,从来没有过双双垂直的巨大瓶体,从来没有过设计成祥云火炬的盖钮,从来没有过用113幅北京奥运火炬境内传递城市风光的国画作品做瓶身图案…新的文物性收藏亦是民族文明的生命延续。岁末走进潮州木雕陈列馆,馆藏的“奥运专题”精品再次使我体会到“北京奥运收藏”的与众不同,无论“鸟巢”上下纷飞百鸟与吉祥百兽同庆盛世的《百鸟归巢》,静耀金光、动凝金风、动静之间气吞山河的《龙腾九州》,还是独木通雕而成的鱼满篓、虾满篓、龙虾争进篓的《富足天下》,尽如原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林墉所言:“说潮州木雕,看潮州木雕,心中胸里有万分的感受!”艺术争美,史上争荣,可谓“北京奥运收藏”显著的特点。难怪收藏界有言,这一兴于中华盛世、源于奥林匹克精神的“北京奥运收藏”运动,从哪个方面评价都能在世界收藏史上占有一席之地,而非辉煌一时。
身为参与宣传者,我不敢说北京奥运收藏品是历届奥运会最好的,但绝对是数量最多也是最用心的。北京奥运会为中国盛世戴上一顶华丽的桂冠,亦为盛世兴宝揭开新的一章。论及中国收藏在2008年的功与荣,作为一家之言,我特别推崇足可彰显收藏境界的三点新解—藏史释疑,藏德论学,藏宝留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