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是我的孩子
2009.06.01
文章来源:中国集邮报 作者:李祥华
山沟里生活20年,为一部《话说田径》编组了6年,李祥华的集邮经历是如此的不平常,一切都源于他对集邮慈父般的感情。在刚刚过去的奥林匹克集邮盘锦选拔展上,他的专题邮集《话说田径》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并获得了镀金奖的好成绩。短短的6年里6次改动,使得《话说田径》一天天长大,一天天成熟起来。
山沟平地一声雷
李祥华生于1947年,读小学时,大哥和大嫂都在北京大学读书,并且都爱好集邮,他们经常与家里书信来往。受他们的影响,以及邮票本身的吸引力,李祥华对邮票产生了兴趣。他把信封上的邮票剪下来泡完后贴在窗上晾干,开始了初期的集邮生活。1965年,李祥华从上海到南京国家第四机械工业部第十四所工作。国家三线建设,1969年他又从十四所调-到贵州山沟黔南州都匀市第四机械工业部三十八所工作,在那里生活了20年。粉碎“四人帮”后,集邮恢复。山沟里长期艰苦的生活条件加上职工们工作之余文化生活太少,李祥华沉寂已久的集邮热情重新在心中燃起。1982年1月5号,他作为发起人带领12人在深山环抱的研究所里组织成立了当地最早的集邮小组,同时用镜框在职工食堂里举办了所里的第一次邮展。当时,所里的党委书记看了邮展以后非常支持,当地邮政局局长也专门来参观了邮展,评价这次邮展是“山沟平地一声雷!”。
这声“雷”对职工的影响很大,短短一年的时间里,集邮小组成员逐渐增加到100多人。全国集邮联成立后,小组改名为第三十八研究所集邮协会,李祥华的工作也随之变得更加繁重起来,其中为会员们取邮票就是一件既辛苦又很危险的事。取邮票要坐长途车,走长时间山路。如果天气不好,路面结冰,那就十分困难了。有一次,取邮路上结冰,班车迟迟不到,为了能满足大家的心愿,忐忑不安的李祥华等了三个小时才把车等来。汽车缠着铁链在曲折山路的冰面上行驶着,他的心里却只想着邮票。他对会员如此地关怀,得到了会员们长期的爱戴和拥护。在所邮协直至2003年内退的日子里,李祥华一直担任着邮协秘书长的职务。
邮集、邮文、邮会,一个都不能少.
李祥华多次参加集邮展览并获奖。贵州省第二届体育集邮展览上,他的《体坛漫步》获得二等奖。1989年,三十八所集体搬迁到合肥,所邮协与合肥市邮协挂靠。在安徽省马鞍山第九届运动会体育邮展上,他的《第22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邮集获得金奖。后来,他自费观摩了1996年北京亚运会邮展、191999年北京世界邮展。观后,他觉得自己编组的邮集不符合现代邮集编组的潮流。经过多方面的考虑,他另起炉灶,《话说田径》从此诞生。
《话说田径》是李祥华所深爱的集邮的具体代表。这部邮集在六年中先后改动6次,改动的过程中,随着邮品珍罕度的提高,邮识的更加丰富,《话说田径》先后获得了2001年苏州全国邮展的大银奖、2003年银川少数民族运动会体育集邮精品展的大银奖、2005年南京全国运动会邮展的镀金奖等。现在的《话说田径》,内容选用了100多个国家(地区140多个品种计500多件邮品。其中各类邮票200件,邮票300多枚。1940年以前的邮品共66件,邮票跨度100多年。
邮文写作上,李祥华的作品相继在《中国集邮报》、《安徽集邮》、《合肥集邮》、《上海集邮》等报刊上发表。《北京2008年奥运会邮票怎么出》、《我国体育集邮的现状》、《奥运邮票应多关注历史文化》等都是他近年来在《中国集邮报》上发表的文章。
2006年7月,内退后居住在上海的李祥华又带领20多人发起组织成立了上海体育邮学研究会。目前已经发展到60多人,会员来自全国各地。方鹤根任研究会会长,李静波任名誉会长,李祥华担任秘书长。上海体育邮研会的宗旨是为集邮同好搭建交流平台,为国家体育集邮出力,为奥运会做贡献。
李祥华不抽烟不喝酒,为了适应集邮的现代化,他56岁开始接触并学习电脑,现在已经能熟练地用它与各地邮友交流。他的集邮路上有爱人和女儿陪伴,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坚持、奋斗。他说:“我要尽自己的能力搞好《话说田径》。体操运动员杨威从5岁到27岁,奋斗了22年,我为这训邮集才奋斗了7年。虽然一下子不可能搞好, 是通过不断的研究和积累,静下心来去研究领域里应该研究的东西,然后进行整理。态度上不急功近利,把有限的资金用在需要的地方,就一定会结出胜利的果实。一句话就是,用自己的能耐去理解‘田径’。”
李祥华还准备出一本书叫《邮票上的田径》,现在正在进行前期工作,将争取在2008年之前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