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邮政邮票博物馆展场上的故事
邮政邮票博物馆与人文情怀
汉简《塞上烽火品约》与烽火通信
车辚辚 马萧萧 - ——傲世出尘的汉代轺车
一条驿路 两位名人——奢香夫人、王阳明与龙场九驿
走进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
博物馆,文物的汇集之处、文化的展示之所。一家家博物馆就是一座座知识的殿堂、一个个文明的丰碑。
位于北京城区中心的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自 2007年8月22日 开馆以来,半年之内,迎来络绎不绝的海内外参观者,他们怀着期望而来,带着收获而去。作为一家行业博物馆,这里的什么东西吸引众多观者慕名前来,驻足流连?
成百上千件文物、仿真微缩的模型、丰富翔实的图片、精美惟肖的景观……邮政展厅将这些元素有机组合,展现了数千年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邮驿邮政发展历史。一件件展品无声述说着一段段故事,将观者带入历史长河之中,使观者体味到邮政在国家和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传邮万里,国脉所系”,感受到邮政这一古老通信行业独特的文化内涵。邮票展厅则形简实繁,以展陈形式的简洁衬托出展品的繁多。主展厅里的基本陈列、特展厅内的邮票原图、珍宝馆中的镇馆之宝,充分反映出馆藏邮票邮品的丰富、独特、珍罕,令人叹为观止。
邮政,在各个时代都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连。邮政邮票博物馆,展现的不仅是邮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有一份面向社会、服务民生的人文情怀。
现在,让我们随着一位观者的目光,去感受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别有风味的文化气韵,去见识这个文化宝库中的一件件珠玉:汉简《塞上烽火品约》、汉代轺车、明代龙场九驿、民国时期的邮政储金罐、“菊花”邮票原图、大龙邮票 3 分银试版样票全张、黑便士邮票和实寄封……
八木
随着社会的发展,今天的博物馆正以多种功能和多种层次服务于社会,在现代生活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走进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通过精选的邮政文物、遴选的邮票、经典的邮票原图以及珍罕的镇馆之宝,观众感受到的是一种邮政文化中绵延不绝的人文情怀。
步入三层展厅,这里展示的是中国邮政历史。与电报、电话相比,邮政在人类的通信史上,代表了连续性极强的一面。以实物载体为媒介的信息传递,一直可以追溯到践草为径的原始社会。从邮政发轫前的陶文、树叶信到邮政确立时期的简牍、封泥,中国邮政史其实是一部浓缩了的中华文明演进史。
中国邮政事业是代代相承,日益兴盛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就开始了覆盖全国的道路工程,规划中的道路功能包括了速递信息和邮递物资,被称为“驰道”或“直道”。中国在战国末期就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邮政法——《行书律》,至西汉初年更加完备。湖北江陵张家山汉墓出土的《行书律》,系汉高帝(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颁布,举凡机构设置、人员组织、邮路设置、邮件分类、时限要求、惩罚措施、邮人待遇、物资供给,无不详细规定。
汉代所确立的邮递体系一直为后来的朝代所遵循。唐代的公文大都以马递传送,专设机构称“驿”。元代马递空前发达,万里驿骑横跨欧亚。明代以兵卒充驿务,创立了驿差直接传递公文的“马上飞递”。清兵入关后,“马上飞递”渐及全国。清前期,国力强盛,驿马多达4万匹。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三层展柜内的邮符、信差圆牌、火票、排单历历在目,生动展示了古代邮驿铺垫万里河山,奠定中国版图的历史功绩。
中国文明的诞生,基本未受外界影响,比历史上任何其它文明更坚韧、更具凝聚力。中国古代有两项世界级的行政管理成就,一是完全靠书面文件运作行政,二是严密的公文传达制度。两千多年来,邮政始终与之相辅相成,因而元明之际就被誉为“国之血脉”。
当今天的人们将上门服务的邮递员亲切地唤作“绿衣使者”时,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公共邮政在中国的历史只有100多年。1840年以前的中国,官府之外的通信量极其有限,即便是识文断字之人,也大多生于斯、长于斯,在乡间终老一生。整个社会并不会由于公共邮政的缺失而出现什么太大问题。这也就注定了中国公共邮政的诞生不会走一个自我孕育的路径,而是一个在外力撞击下的连锁反应过程。自1842年列强相继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客邮”起,至 1896年3月20日 光绪皇帝批准推广新式邮政,从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清晰明了的展陈中,我们不仅体验到中国公共邮政诞生的种种磨难,还感受到其诞生的历史必然。
走进民国,“中华邮政”展区和“红色邮政”展区如同两条平行线,一条展示了一度繁荣的“中华邮政”如何随国民党政府一起走向衰亡;另一条则显示了艰苦条件下诞生的革命交通邮政怎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成长壮大。
从历史中走过,中国邮政继往开来。秉承“迅速、准确、安全、方便”的服务方针,经过50多年的建设,中国邮政逐渐建立起了一个覆盖全国、联通世界的邮政通信网。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及改革的深入,中国邮政从基本的函、包、汇、发业务,发展到100多种业务,涉及金融、物流、信息等众多领域。中国邮政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邮政生产、经营、管理的各个领域都与现代科技紧密地联系到一起。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四层“当代邮政”展厅,通过丰富的文字图片资料、模型和历史文物,讲述了新中国邮政的发展史,通过邮政这面镜子反射出中国社会近60年的变迁。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邮政与人民日常生活的联系愈来愈紧密……
走进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不但能够了解中国邮政的发展历程,也进入了邮票的大世界。
随着近代邮政的出现而诞生的邮票,160多年来始终与邮政相依为命。它兼收并蓄,反映着大千世界的方方面面,逾百年而不衰。它的气质、它的负载及外表与装饰,都能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二层的邮票主展厅,我们看到中国各个时期的邮票洋洋洒洒、汇聚一堂,以编年体为线索,以基本陈列为方式,明晰勾勒出中国的邮票发展史;而同时展出多姿多彩的外国邮票,又让人了解世界之大、方寸之美。
特展厅内,轮换展出的绘画名家设计的邮票原图,是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藏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藏品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新中国的建立,赋予邮票发行以新的生命,许多重大题材的邮票设计,都有国内一流的美术专家参与创作,从而使邮票设计日臻精美,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也因此而藏有大量的名家手绘图稿。展出的邮票原图,展现了艺术家们的精彩构思,纪念邮票设计厚重,意境深远;特种邮票手法清新,流光溢彩。这些珍藏均是首次与观众见面。在这里,观众会看到方寸之中一个无限的表现空间,获得一份难得的艺术享受。而在引人注目的珍宝馆里,世间罕有的馆藏珍邮定期更换,每一件珍品背后都有说不完的传奇……
王晓静
在我国辽阔的西北边疆,漠漠戈壁的边缘,遗存有为数众多的长城、亭、障、烽燧等古代建筑,它们都是我国古代烽火通信的遗物。
我国很早就开始利用烽火这一光学信号传递军事情报。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有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武帝开边,汉代的疆域拓展到今甘肃、内蒙、新疆境内,为了防御的需要,在西北修筑了大量烽燧,利用烽火传递信息速度快、传送距离远的特点,来保卫漫长的边防线。
汉代烽火以防范匈奴侵扰为主,同时兼有拦禁越境、隔绝内外和保护边塞各民族的作用,意义重大,有着深远的社会影响。由于烽燧法规涉及军事机密,历代文献中记载极少。直至20世纪70年代,我国甘肃居延、敦煌一带出土了包括《烽火品约》在内的大量汉简,比较全面地记录使用烽燧示警的方法和相关条例以及边塞亭燧警戒、通信的严密管理制度,成为我们了解古代烽火通信的主要依据。汉代法律称“约”,就是指总的原则,“品”是“约”的具体内容,二者相辅相存。
《烽火品约》是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预先分析敌情,分别以特定烽火信号及不同组合作为代表,例如:烽号有主次之别与职能上的分工,烽号组合不能重复,塞防各个部位分别设立烽火标志,举升烽火的次序,烽号昼、夜的转换等,此外,品约的制定还充分考虑到了敌人侵扰的方式、特点,边塞对敌作战的方针以及己方的军事势力、地理位置等因素,十分详尽。这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较为完整的预警条例,揭示出整个烽火通信过程中的高度协作性,也是汉代举烽的基本原则。关于烽火制度的其它方面,诸如对吏卒职责及日常训练的考核、对候望军纪与烽火装备的专职督察、对士吏功过的考察与奖惩、对军事情报的通报与警备命令的发布等等,汉简中也都有明确记载。
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内设有烽火通信的演示场景,展出有甘肃破城子出土的《塞上烽火品约》,也就是汉代居延都尉三塞(殄北塞、三十井塞、甲渠塞)的临敌报警公约,可称是这个地区的烽燧通信密码。其中规定,一塞被犯,其余两塞要参照品约的要求予以响应。殄北塞地处三塞之北,无论匈奴人“昼入”还是“夜入”,都要按照品约规定的示警信号“举烽”、“燔薪”,“以次”传递到三十井,而三十井塞、甲渠塞也要照此方法燃放积薪,直达居延都尉府。如果匈奴人侵犯三十井或甲渠塞,同样也要传递到其它两塞,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机动的三塞联防系统,便于统一指挥,相互紧急支援。丞、尉、吏甚至府县田官都有示警、向都尉府报告敌情的责任。品约的执行十分严格,稍有违犯就会因重大损失而受到惩罚。
《烽火品约》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汉代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烽燧通信体系。烽火通信也因为它简洁、快速的特点,一直被沿用到清代。由于加进狼粪烧出的烟特别浓黑,后世用“烽烟”、“狼烟”来表示战火,烽火通信的场面,更是引发历代文人墨客的浓厚兴趣,载入文化发展历史宝库,一向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试想一下,如果与西周同时代的古希腊有了这种先进的报警装置,那么今天的长跑比赛恐怕就不称为“马拉松”了……
赵强
《汉书》有例故事,说昌邑王乘传车赶奔长安,日中时(正午一点)起程,晡时(下午三四点)已“行百三十五里,侍从者马死相望于道”。折合今制,昌邑王的车速在每小时15公里以上,这在火车问世前可谓一极速,难怪跟班们策马狂追,竟至坐骑疲毙,躺倒一路。
汉代传车,今日尚幸一睹否?20世纪70年代起,各地汉墓不时出土有轺(yáo)车明器——替代真车真马下葬的车偶。轺车是汉律规定的传车车型,因而轺车偶可视为汉代邮运工具的缩影。中国古代,车递称“传”(zhuàn),车称传车,乘车凭证称“传信”。西汉时,中央政府统一设立全国车递站点,称“传置”或单称“置”。日常公文由传置驭手捎带,紧要报告由各级官吏持中央预先颁发的传信乘传车送达,后者称“驰传”。传车属高速车,易损毁,古代养马、造车代价高昂,所以传车不但严限使用,还要统一车型,以利更换部件。轺车是法定的中下级官吏外出公干的坐驾,因而是传车中最为通用的车型。轺车的车舆简洁紧凑,自重轻,而且可以将伞盖撤除,以利疾驰。《晋书?舆服志》曰:“轺车,古之时军车也”,说明轺车是由兵车而来。先秦战车因其简捷而被发展为用途广泛的轻车,轺车就是流行的轻车车型,秦以前多立乘,秦汉时改坐乘,一车坐二人,御者居左,乘者居右。轺车即使张有伞盖,视野也似战车般开阔。说到轺为何意,《释名》曰:“轺,遥也,远也,四向远望之车也。”后人还考证轺车为“将军车”,大概都是冲着轺车空敞的特征。
轺车有驾一马的,也有驾二马的;驾一马为双辕车,驾二马为单辕车。湖北江陵一座西汉初年墓出土有一驾双辕车明器,遣策(随葬品清单)记“轺一乘”。双辕车的使用在世界交通史上都是件大事,因为驾一马能大大节省动力,提高使用频次。欧洲是到了中世纪才推广双辕车,而中国早在公元前就将双辕车用于邮运。悬泉置简牍中,太始三年(前94年)简有“一封传信”,神爵四年(前58年)简有“为驾一封轺传”,“一封”是封有一枚官印的意思,汉律规定使用不同级别的传车,全凭传信上所封官印的数目,一封传信只能动用驾一马的传车,所以“一封轺传”是双辕轺车用作传车的确证。
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三层展厅,可以见到作为古代效能最佳的快速陆路交通工具双辕轺车的模型。它在中国邮政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
谢成章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听着李叔同作词的《送别》,感触物似人非,除了年华流逝而带来的淡淡忧伤外,更多的让人浮想联翩的是千里邮亭、荒原驿站、马蹄声声带来的历史沧桑。这些长亭、古道是伟大的先人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在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展厅中,明代贵州龙场驿的“复原”景观,向观众展现了这些遗产的“原生态”风貌。它就是景观的西侧——带着黄土的大石头——是博物馆和贵州邮政公司的员工,亲自从古代龙场驿道上采下来的实物。石头上深陷的马蹄印记,为您见证了一条驿路与两位名人的故事。
在贵州大方县城北郊,有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奢香夫人墓,后又以奢香墓为依托,建立了奢香博物馆。
奢香(1358—1396年),彝族,14岁从四川古蔺嫁与贵州大方县的蔼翠(明代贵州宣慰使)为妻,20岁守孀,承袭其夫贵州宣慰使职位,统管水西。她向朱元璋告御状,告倒了骄横跋扈的贵州封疆大吏——朱元璋的妻侄马晔。
1384年,都督马晔“欲辱香激诸罗怒,俟其反,而后加之兵”,贵州宣慰使奢香深明大义,忍辱负重,进京面谏朱元璋,洪武(朱元璋)曰:“……吾为除之,然汝何以报我?”香叩头曰:“原四代戢诸罗,令不敢为乱……贵州东北有间道可同四川,梗塞未治,原刊山通险,世给驿使往来。”朱元璋大喜,准之,斩杀马晔。于是,奢香“遂开偏桥、水东,西达乌蒙、乌撒,既偏桥北达容山、草堂诸境之道,立龙场九驿于其境内,岁贡马及凛积。自是,道大通而西南日益辟。”奢香从京城回乡后,开辟出以偏桥(今施秉县境)为中心的两条驿道:一条向西经水东(今贵阳东北)过乌撒(今威宁)达乌蒙(今云南昭通);一条起自贵阳城西的威清,经龙场驿、陆广驿、谷里驿、水西驿、奢香驿、金鸡驿、阁鸦驿到归化驿、毕节驿,龙场驿为首,故称“龙场九驿”,全长560多里。毕节往西不远,出贵州可达云南镇雄;往西南经威宁,亦可通云南昭通,是当时通往云南的重要驿道。
龙场九驿对于引进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改变“夜郎自大”,促进经济贸易、文化交流和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奢香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去世,时年35岁,谥号“顺德夫人”。
那么,明代-理学大师王守仁——王阳明(1472—1529年)为何会与一位彝家妇女奢香有关?因为老王曾担任过奢香修建的一个驿站的站长——驿丞。
王守仁,浙江人,因读书于故乡阳明洞,世称 阳明 先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中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的集大成者,著有《阳明全书》。正德元年(1506年),因触犯刘瑾,受廷杖五十,贬为龙场(今贵州修文县治)驿丞。
驿丞虽为一驿之长,但官职卑微,地位几乎与奴仆一样。而当时边远地区的艰苦驿站,又是明朝政府流放官员的地方。一代大师没想到因反对刘瑾而与邮驿结下不解之缘。
1509年春到龙场任职,自筑草棚栖身,因穷荒无书,日绎旧闻,“悟格物致知,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后人称“龙场大悟”。又创龙岗书院,为开化西南首举。1510年,宣讲“知行合一”,后学陆九渊,逐渐自成体系。1511年3月,任庐陵知县,决积案,清邮驿。
龙场九驿与两位名人互为辉映,留给后人多少遐想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