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邮外行激活创作欲望(创作谈)
—— 创作《国宝》点滴
●梅承鼎●
不敢说我是集邮内行,但好歹集邮十九个年头。1991年初夏,全国邮市发疯,媒体也发疯:炒邮大亨拎着密码箱乘飞机捣邮票的新闻充塞全国媒体。在这么一种“大好形势”下,我也难免脱俗,以为发财的机会到了,将三分之一的家底投入邮市,大量高价收购各种邮品,小型张、首日封、年册、套票、小本票,买了个盆满钵满。当年秋天,寒风萧萧,邮市暴跌,我的发财梦破灭。那些邮票,除了买进的一枚8分钱的猴票涨了(当时买进245元,据报载,现在涨到4900元),其他的邮品至今按兵不动。
此后,每年秋末,我都要把所有邮品搬到阳台上晾一晾,边晾边看。原来,欣赏各种花花草草的邮品也是一种享受。于是,亲朋好友也知道我是半个集邮行家了。
去年,有位进城的农友(我插队所在村的朋友),直接跑到单位向我请教,他掏出十几枚邮票,说是花了300元在邮市淘到的“珍邮”。一听到“珍邮”,我哪敢怠慢?忙取出专用镊子,放大镜,一一观摩。看罢,我忍不住哈哈大笑:“老兄,你当冤大头了!这些全是一文不值的废品!”接着我告诉他:“你买的这些邮票全是别人在信封上撕下来的盖销票,都是2000年以后的新票,而且多数都是普票(即专门用于贴信封用的)。”他听罢,怏怏而去。
两个月前,又有一个“邮盲”来找我,他是我的小舅子阿泰,阿泰高兴冲冲地告诉我:“前天我看电视,一个主持人说,他手里的文革邮票很值钱。我也有一张和它一样的邮票。喏,你看,它一定很值钱吧?”我一看,它是一枚文革邮票,但它是套票(一套邮票一般有2至8枚,甚至更多)中的一枚,而且缺了一个角。我笑道:“这种品相极差的文革票,又是单枚,不成套,不值钱的,邮市上也就是卖一两元钱。”说得他灰头灰脑。
这两个生活小故事,说明了一个小问题:每个行业都有他特定的基本常识,如果连基本常识都一抹黑,就不要乱发议论,更不要乱投资,否则就会血本无归。教训都是用钱买来的。我以他俩为“模特”,构思了一个邮市外行的故事,创作出了小小说《国宝》。我设计了一个比较凄凉的故事,主题是父子之情。小说写完了,并不觉得怎么满意。但写了文章就要往外投,用不用是编辑的事。还好,瞎猫碰着死鼠,本文先后被长春的《短篇小说》第十期以及《中国审计报》采用。
338000 江西省新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 梅承鼎
“国宝”(小小说)
●梅承鼎●
吕耀庚是个农家子弟,靠他个人奋斗,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通过竞聘,终于在省城一家单位就业,并且迎娶了城里姑娘小曼,实现了人生的“三级跳”。但是,在省城“买房”的这道人生难关前,他却遇上了最大的拦路虎——孔方兄!他怎么也拿不出首付的30万元人民币。岳父母是城里的下岗工,自己父母又在贫困的乡下,母亲前年患病去世,父亲每天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到头,能有几个钱的收益?
正在吕耀庚关在昏暗的出租屋里无计可施时,乡下的老爸敲门而入。老爸对儿子喜笑颜开地说:“儿子,我可以帮你忙了!”儿子疑惑地看了老爸一眼,似有不信。老爸从破旧的提包里掏出一个布包。打开布包,露出里面的一个破旧信封,那信封有些年头了。老爸指着信封右上角的一枚旧邮票说:“电视里说了,这枚文革的邮票可是国宝,值大价钱呢!”
儿子看看邮票,又看看老爸,依然心存疑虑。老爸又说:“昨天我在电视里看到的,那主持人说了,文革时期的邮票是国宝,我上楼找了好几个小时,终于找到了这个旧信封,这枚邮票和主持人说的一摸一样!儿子,你去集邮市场把它卖了,说不定能买一套房呢!”儿子说,我明天就去试试。老爸心情沉重地说:“儿子,你买房我不能帮上忙,心里别提有多难受,如果这枚邮票能帮你一把,我就是到了九泉之下也心安理得啊!”因房子太小,老爸当天就返回乡下去了。
第三天,老爸就迫不及待地打来了电话,追问“国宝”卖了什么价?吕耀庚兴奋地告诉老爸:“爸,那枚国宝真是好东西,我卖了18万呢!我已经交了首付,半年后就可以搬进新居了。爸,谢谢您啊!”老爸有些哽咽:“儿子,虽然它没卖到最高价,我总算帮了你一把!知足了。”三个月后。老爸患肝癌去世。其实,他早就发现自己有病,却舍不得治疗。他是带着满足的心情离开这个世界的。
当小两口搬入新居时,小曼在抽屉里发现了公爹送来的“国宝”,她惊问:“这国宝你没有出手?”吕耀庚平静地说:“这种文革旧邮票,品相差,又不成套,不值几元钱的。”“那你为什么欺骗老爸卖了十几万?”“你没看见老爸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么?如果我告诉他只值几元钱,他会为自己帮不了我们忙而深感内疚的!我忍心让一个可怜的老人带着终生遗憾离开这个世界吗?那十多万元,是我的一个同学借给我的,他在邮市当老板,只读了初中。”
338000 江西省新余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科 梅承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