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阎炳武谈《京杭大运河》邮票的设计
由于国家邮政局调整了2009年部分纪特邮票的发行计划,原定于11月发行的《京杭大运河》邮票改在9月26日发行。在获悉消息后,本刊记者先后联络了这套邮票的设计者之一的阎炳武几次,都因种种时间上的安排而延后。如约采访到他已是9月中旬了。提及这套邮票的设计,阎炳武说"有着千余年历史的京杭大运河,其文化底蕴非常浓厚。从邮票发行的角度来讲,它属于重大题材。在我的理解中,对于重大题材的邮票,预留给设计者的时间起码要超过三个月才足够。但我接受 这套邮票的设计任务,时间却非常仓促。为做好这套邮票的设计,在有限的时间内,我既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又要实地考察。当沿着大运河走完一程,我对这套邮票的设计难度有了更深的理解,因为大运河留给我们后人的绝不仅仅是一条河那么简单。这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黄河这个邮票选题。把黄河列入邮票选题一直是邮票发行部门想做的事情,但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完全凭借邮票画面来表现,总是与人们心目中对黄河的理解有很远的一段距离,究其原因就是黄河承载了中华民族太多的文化积淀,中国人对它太熟悉了,所以对邮票设计者来说,无论采取何种表现形式来表现这一主题,总难免出现遗憾,所以以黄河为主题的邮票一直没有列入到邮票发行计划中。《京杭大运河》邮票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不也是这样吗?
"基于这种想法,在着手设计这套邮票时,我非常地谨慎,绞尽脑汁,尽可能避免有过多的遗憾出现。幸好我有多年的邮票设计经验积累,幸好我一直在不倦地追求自我突破。最终我确定了这样一个思路:首先要正确面对压力,准确把握选题;其次,设计角度一定要创新,不能让人有这是你‘轻车熟路'的创作之感;第三是在设计手法上不能沿用以前的风格和套路,而是要敢于打破常规,勇于抛弃自己惯用的设计手法。
"虽然时间紧张,但我还是尽可能多地让自己能沉浸于大运河中,在细细品昧的过程中寻找到精当的设计切入点。经过沉淀,设计思路在我脑海中渐渐清晰:要想在邮票图案中很好地突出大运河文化的底蕴,唯有采取虚实结合的设计于法。具体说来,就是以大运河流经的不同省市作为分段标准,然后从每段运河的众多景观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在邮票中展现,但如果只是在主图中单纯地表现某个或某些具体景观,显然不足以表现这一段大运河的气势,所以就应当在背景中对每段大运河的面貌以鸟瞰的视角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但由于每段大运河的跨度很大,邮票又是方寸之间的艺术,这就需要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采用精炼的设计语言,以最具特色的画面来诠释每段运河的文化特点,并将其顺利地传达给每位集邮者。这在表现手法上就要求将现代的设计手法与传统的绘画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思路确定后,我很快就设计了几个方案。但在几个方案的比较中我发现,采用横票形的方案不如采用竖票形的。采用横票形的如果将6枚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则过于墨守常规,视角偏俯视,使图案显得有点散,没有聚气凝神的那种感觉;而采用竖票形的,虽然就单枚票而言似乎没有前者的宽阔,但连起来看却有很大的高度空间,使票面上的大运河的气势明显强于前者,而且是对大运河文化厚重感的一种强调。
"设计这套邮票对我而言,惟有一点遗憾,那就是因为时间的关系而没有采用雕刻版印刷。个人认为,如果这套邮票使用雕刻版印刷的话,那么显现出来的大运河一定与现在的邮票有着明显的不同,也会更接近于人们心目中的大运河。
"不可否认,设计这套邮票的过程是艰苦的,但现在回头来看,却有以前没有过的惊喜,也让我再次深刻体会到‘功夫在诗外'这句话的内涵。邮票的设计也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前进,如果专业邮票设计者的视野还只是停留在原点,那就意昧着倒退。只有勇于挑战自己的极限,不断丰富自己,以多种文化来滋养自己的设计,紧跟时代的脚步,才有可能设计出适合现代人欣赏品昧的作品。另外,由于工作岗位的变化,使我现在处于一个能比较客观地审视邮票设计作品的角度,因此也备感视角对邮票设计的重要性,这其中的奥妙可以用我们常说的‘取其高,得其中;取其中,得其低'加以概括。同时我也深深体会到,一套邮票设计的成功,需要邮票责任编辑与设计者的良好沟通。也希望邮票设计者与邮票责任编辑的沟通更加专业、更加畅通,从机制上保证呈现在集邮者面前的每套邮票都可圈可点。"
丛志军 来源:《集邮》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