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时而挥毫,时而赏砚,就是林泳文的生活。
砚又名研,可用来磨墨、贮墨和掭笔。身为“文房四宝”之一,砚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是他们把灵感转为创作的重要载体。
林泳文与叶建华夫妇与古砚结下的缘分,也是从舞文弄墨开始。闲时,叶建华常以古砚磨墨习书,林泳文则喜欢把玩古砚,在砚石上的纹理间寻求灵感。他说,心会因此慢慢地平静下来,然后,一幅山水画就这么诞生了。
淘砚仍需缘
林泳文好古物。上世纪80年代,他曾在市博物馆工作,如今经营起自己的古玩店,均是天天与古董打交道的工作。
因为喜好与职业的缘故,三十年前的林泳文便常常到古玩市场淘宝,积累了丰富的逛地摊经验。在此过程中,考眼力、练手感是必然的,不时还经历着遇到宝贝但囊中羞涩的遗憾,或是上当受骗、买到假货的悔恨。“但也有惊喜。”林泳文回味,“淘到一块好砚需要的是缘分,往往‘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从第一块明代端砚开始,夫妇俩现已收藏了二十多款古砚台,他们的积累不乏精品,然而,面对古砚台价值今非昔比的文物投资市场,他们却不曾对买家可观的出价动过心。尽管林泳文是经营古玩的商家,但若在平时的采购中遇上了好的砚台,夫妇俩也是宁愿不做生意,首先满足自己的收藏兴趣。
一块好砚的标准是什么?在林泳文看来,首要是材质,即质地、颜色和品种,但古砚的完整性和雕工也是不容忽视的。有些古砚更会因人而贵,因为某位名人的铭文而身价倍增。
林泳文十年前以几十元淘来的一个端砚,就因上方刻有纪晓岚故居“阅微草 堂”字样,今天吸引了买家欲出1.2万元购之。
夫人最爱凤字砚
当年,林泳文为叶建华刻了一枚小小的图章,他的巧手赢得了她的芳心。
他们是现代的文人墨客。自幼喜爱书画的叶建华曾受王侠君先生的指引,写得一手清劲、豪逸的书法,对黄庭坚的书体尤为钟情。林泳文则喜欢“米家”的山水。夫妇俩平时的喜好纵是与临池泼墨分不开。每天晚上茶余饭后,夫妇俩时而挥毫,时而赏砚,生活清雅。
在二十多件古砚藏品中,叶建华最喜欢两块一大一小的宋代凤字砚,那是她练习书法的必备器具。“它让我写字得心应手。”据宋代米芾《砚史》的《样品》一文,箕形凤字砚的形制在晋代便有出现。该砚台造型朴素大方,风格端庄,砚身微瘦,砚尾平阔,形如凤字。砚底立有两足,甚是飘逸。与该砚不同,林泳文所藏的一块元代端砚却风格浑厚。“这枚砚台还是从抄手砚改进过来的。”他介绍,发展到清明时期,砚台的雕工愈发讲究,往往呈现多种吉祥图案。
砚台的造型工艺宛如一面历史镜子,它不仅反射出当时的审美观点,也以自己的方式展示着文人的生活。林泳文收藏了许多巴掌大小的迷你砚台。“在古代,这样的小砚台相当于我们的BP笔。”叶建华介绍说,由于造型小巧,这类砚台可让文人放在口袋随身携带,方便他们即兴创作。
在一群平板式的砚台中,一款“里圆外方”的台式砚台格外引人瞩目。叶建华告诉我,那是专门用来写小楷的,所以砚池很小。“古代文人,惜墨如金。”
端砚凭 “眼”而贵
古砚材质丰富,但收藏目标总离不开中国的“四大名砚”, 即出产于广东肇庆的端砚, 出产自安徽婺源的歙砚,
产自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以及出产于甘肃临潭的洮河砚。但中国传统古砚收藏也有南北流派之分,广东人多好端砚。林泳文夫妇的藏品也是以端砚为主。
“端州石砚人间重。”林泳文介绍,端砚的石质特别幼嫩,宛如婴孩的肌肤。据闻,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磨墨细无声,贮水不损耗,发墨不伤毫,冬天不结冰”等特点,记者今天也算眼见为实:只见林泳文把手指往砚池上轻轻一点,那细腻的表面立即留下了水印。把一块端砚掂量在手中,可以感受分量十足,其严实可见一斑。
端砚的石色多样,除了常见的紫黑色外,还有灰色、青黑色、青色,甚至绿色等。在林泳文的藏品中,便有一块“绿端”。除了纯净的材质,一块元代的端砚竟长有淡淡的“麻子”。“因为这是麻坑砚”。林泳文说。原来,端砚的开采坑洞繁多,其石品也很是丰富,如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火搽、天青、冰纹、金星点、石眼等。林泳文特别喜爱研究古砚上的石纹,这些岁月的痕迹很容易让他联想其远处的山水,成为他灵感的源泉。
夫妇俩以其拥有一块布满“绿眼”的端砚而自豪:“行内有句话说‘一个眼睛三分贵’。”也因如此,市面上也出现了一些假眼端砚。林泳文也曾上过当。他用放大镜把真假绿眼放大给记者看:“天然生成的眼睛边缘是晕开的;假眼睛则有明显的边缘,就像贴上去的橡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