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将新邮的发行,视为邮票品漫长生命的开始,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将错邮的出现,视为它另一种形式的死亡——错邮的这种死亡,不是指它因错失去了邮资功能,而是拥有者不再在将其作为邮资了。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之“死”!所以,每一次新的错邮的出现,都会在邮坛掀起一连串的价值发掘风潮。所不同的是与其自身的潜质大小波及的面有广狭而异罢了。已经成为错邮出现的常态。先声夺人效应之后,再在复归一种平静,人们才有时间反思。这个过程是给关注者充分认识错邮价值的时间。确实是站得住脚的错邮,将在接下来的时间大放异彩。
那些先此而出现,并在过去有过良好市场表现,经历邮市的灾难扭曲了价值的错邮,也会在新一轮的行情中,随人们对新的错邮价值发掘的深入,重新焕发旺盛的价值活力,步入价值彰显的行列。错邮,之所以不只是慨念!就在于它像任何错误一样,既然错了,就是客观的、改变不了的事实。至于人们怎么对待,个体认识差异大,也难以规范。毕竟,与正常发行的邮票品比,错邮价值高,二者并无可比性。如,“文革”票中的错邮与正常发行的“文革”票一对照,即使是“文革”票中最被瞩目的“语录票”和“诗词票”,与“文革”错票的价值也相差十分巨大。就是倾倒邮坛的“金猴”票,与“文革”错票中价最低的“黑题词”比,虽然各自都是同样的8分面值,目前,“金猴”票数千元一枚,虽是邮政发行价8分的数万倍,殊不知“文革”错票最低的“黑题词”却也是面值8分的数百万倍了。而文革错票价最高的、一枚也是数百万元人民币了,更是面值8分的数千万倍,能不让人想入菲菲吗?!
邮票品虽小,作为“国家名片”,代表国家形象,反映的是一个国家的科技文化艺术等的综合实力成就。既然叫“国家名片”,一定是国家邮政发行的邮票品才叫“国家名片”、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邮政及它们的集邮公司或集邮总公司开发的邮品不在此列。但也要防止倒脏水把孩子也倒掉的事发生,对错邮持虚无态度。毕竟,真正的错邮价值高,代表财富,是财富的象征,可以实现以少胜多,以小搏大,利益最大化,也是客观事实。至于制造这种炒局之人成功出局后的大跌、暴跌,也是适应了参与赌的刺激。还能营造邮市的多样性。
即使在有的错邮上存在一些不正常的事,仍然浇不灭人们对错邮的热情,以及错邮的光环。皆源自错邮价值高的诱惑实在太大了!至于在错邮价值的揭示、发掘中,出现的一些偏离现象,例如夸大其词,似是而非等问题,那是在实践中完善与淘汰,现形与矫正的问题。试图以一二句话来扭转这种现象似无可能!错邮被当成慨念使用时,可能是夸大其词,却并不是这个邮票或邮品错没错的问题,而是这套邮票或邮品全都错了。如1998年发行的《中国人民警!察》邮票,俗称“六指警!察”邮票,所发行的3200多万套全是错的。或一半错了,另一半没错,一半对一半,如1990年发行的《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三次代表大会》邮票小型张,俗称“邮联三大”,其“第”字就有“封口第”与“不封口第”两种之别。倒也有趣。另外,还有JP27《中国引种桉树100周年》片,JP37《中国医疗队派出30周年》“白+字”等等。只是,像这样的错邮,费再大、再多的劲,又能提升多大的价值,是两可之间的事了。因此,其中可能就会引发一些猜测:是不是实力稍弱 ,借错省力?毕竟,谁做“主力”,也不会全买下,总得要有流通,否则,连邮政大佬“做庄”也做不成嘛!
对于这类错品、错票,之所以时常能在邮坛掀起“错邮话题”:首先,是“存在决定意识”。其次,是当事人在购买它们时,“错邮”价值高的话题成为买入的媒介,而后明知被误导,也要借“错邮话题”。错邮价值高不假,但不是一有错的邮票品价值都高!只有存世量小,又是国家邮政发行、而不是邮政的什么公司开发的邮票品的价值才高。这是有讲究的!所谓“权威性”。否则,那么一片纸,“方寸”,谁弄出一片错的出来就能值它个数千数万数十百万人民币,或数十百万美元、英镑怎么的还了得!
李鬼攀李逵之名都能大行其道,提升价格,不更加地在强调“未发行品”错邮的身价地位吗?!想起一首借狗壮雪景的打油诗:“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黄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
对于一直关注错邮现象的邮人而言,都知道,至从“文革”票中出了“未发行”邮票以后,中国邮坛再没出过“未发行”的邮票,(此说不包括军邮。因为,军邮特别,不在此说)至今40余年,只在邮品中出过几套“未发行”品。时间一长,印象模糊,一混就能淆!淡忘了邮票品是“国家名片”——既然叫“国家名片”:已经既通俗,又明确地公示:国家邮政发行的邮票品中出的错票、错品才价值高、潜力大。不问邮票品发行主体是谁,就毛毛糙糙一把,似乎不这样,就不能将沉淀出大价值的错品种浮出水面。 在上世纪90年代出的几套“未发行"邮品分别是:1990年的“中银错片”、又名“片兰”;1996年底发行1997年贺奖片之际,1996年底邮资改革,在1997年的贺奖片上加字改值流出的漏盖品“牛白片”,“梅、兰、竹、菊”白片,“红牛”白封;1998年之“大玫瑰”(谢谢龙祥君友情提示);1999年的《贵州风光》错号片AB组。而这几套错邮品,邮政都分别作过不同的处理——邮票出错就没有这么幸运!原因是,邮票在向邮人预订中,邮政与邮人之间的新邮预订关系,构成了法律意义上的合同关系,即使邮票出了错,如T136多“D ”、J173缺“+”号,只占发行量五十分之一的错票,也许是因为预定关系摆不平吧,就将错就错。邮品出错,由于没有预订的约束,处理起来却能严肃对待,敢于直面现实!
至今,在新中国邮政发行的邮品中,除上述“未发行”邮品外,之前出现的“未发品”只有一款。即在“大炼钢”时期出的俗称为“钢产量”的错封,其价值也不菲了。如今,邮政体制在变化中,这样一来,今后邮品出“未发行”品的可能性也大大减小了,已经出现并存在的“未发行”品,就有可能成为从此断代的“未发行”品了。 (陈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