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钱义记是出现于清咸丰、同治年间的一种
钱币,据考证,它是由属于浙南闽北天地会的分支金钱会铸行的。版式不多,但背字不少,仿佛龙生九子,个个不同。
但其性质属信钱,从形制到作用都不是流通货币。由此在一段时间里,人们很少重视和研究它。
自19世纪中叶始,几千年大一统的中国封建社会逐步沦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咸丰年间,又适逢温州闹灾荒和瘟疫,广大饥民不堪忍受官府欺压,纷纷揭竿而起。
在此环境里,平阳县钱仓镇的赵起,与缪元、谢公达、朱秀仙、陈十一、周雄、孟州、王秀金等八人,“结为兄弟,分作八卦”,发起成立了“金钱会”,随之举行起义。
金钱义记钱的起源就在于此,金钱会的名称也与此有关。此后,按金钱会会规,“每入会者,均缴制钱五百文,归诸会首,然后方可授金钱义记一枚。入会后,无少长老幼,皆相呼兄弟”。显然,金钱义记对广大会员来说,这既是入会的凭证,又是一种互相联络的信钱;而对金钱会自身而言,既是会纲、会徽、会名的象征,约束会员自律,又可以此筹措资金,维持正常活动和军饷等开支。
该钱的流通区域,与金钱会的活动区域相一致,大体集中在瑞安、平阳和泰顺三县一带。这点可以在《平阳县志·刘日升传》中找到根据:“刘日升,平阳营兵。会匪初起,营中多受贼(金钱会)伪钱(金钱义记),(刘日)升愤,遇其伍之通贼(金钱会)者即怒骂。”既说明当时官兵也有参加金钱会的人,又记载了该钱一度扩展到了清军大营内流通。
金钱义记钱发行量究竟有多大,确切数字已不可考。但根据零星史书中的记载,金钱会自称队伍有十万。再从“社中人多受金钱者”和金钱会“令其党谢秀球持大钱数千”到金谷山、小竹篁发行数千枚等历史记载来看,发行量可能突破了十万枚。
与之相悖的是,现今的金钱义记钱却存世极少。这主要是因为当时清政府发布收缴令,乡民畏罪上缴。
综合目前存世的金钱义记钱来看,其重量最轻的为 13克,最重的为75克,以16-18克的为多数。从规格上区分,最小直径为 3.5厘米,最大直径为4.7厘米,以直径3.8厘米左右为多数。从文字图案上区分,穿背上有“天、地、离”及方胜图案为多数。
此钱若从材质上区分,虽然所见者大都为铜质,但也偶有铅锡材质的同文钱币出现,其中葫芦形的连环钱发现极少。好在金钱义记目标明确,还可聊做前述的印证。
归结一点,“义结金兰、同心同德”之语简单地概括了此类钱币和金钱会组织的一切。但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先贤们都能义字当先,我辈又意欲何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