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自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由美国一手策划并实施的美元金汇兑本位制宣告结束以来,黄金市场发展迅速,看上去进入了自由市场时代。但从近几年来的众多黄金市场发生的事件表明,所谓的金本位制度依然变相存在,黄金自由市场学说也只是天真的一厢情愿。
“IMF出售400吨黄金,不会对市场造成影响”、“俄罗斯央行增加黄金储备,不会对当前黄金价格走势造成影响”、“某某国央行通过市场手段增加了黄金储备,不会对市场造成影响”……类似的新闻和官方表态越来越多。试想,美国一夜之间增加800万桶原油储备,美国政府第二天说,美国是通过非常规手段增加的原油储备,不会对原油市场价格造成影响,投资者能接受吗?无论是国家需求,还是民众需求,都属于市场需求,无论是银行还是普通投资者,都是市场的主体,而不是市场的始作俑者。为什么在金本位破除之后,各国央行和IMF、大型机构等总还是凌驾于黄金市场之上呢?难道这类机构在做出大笔交易之后,表示不影响黄金市场价格,就有利于投资者吗?就是对投资者利益的保护吗?笔者认为,这是一种严重的误导,严重阻碍了黄金市场的自由化进程。一个完整的市场,每一个供需方面的变化,都应该体现在价格上,这才能保证市场的公平,对投资者和消费者才是最有利的,而不是“不会影响市场价格”这类看似褒义,实质需要高度警惕的表态。
最近,国际结算银行(BIS)披露,有银行抵押380吨黄金,向其换取140亿美元(约1,089亿港元)的外汇。其后BIS又发表声明,指出交易对方不是金管机构,而是商业银行。一些国际金融机构依然表示,此举不会影响黄金供需市场。对于这种习惯性的表态,市场已经麻木。蹊跷的是,这一事件发生在奥巴马签署美国金融监管法案之前不到一周,距离欧洲银行压力测试也不到两周。商业银行为何在这一时间点上如此大规模抛售黄金呢?这380吨黄金超过印度整个国家央行的黄金储备(印度央行黄金储备为357吨)。而中国(黄金第一生产国)2009年全年的黄金产量也只不过是314吨。
换汇本来是一件非常普通的国际金融事件,但从如此大额的黄金换汇事件可以看出,黄金目前还是国际外汇市场上最主要的抵押品,也是外汇储备的一种重要形式。380吨黄金=140亿美元,其“交换”价格接近1200美元每盎司,与当前国际黄金市场价格基本相等。目前来看,还很难确定谁更合算一些,因为国际清算银行与商业银行的职责不同,利益点也不同。如果是单纯的“交换”行为,那么未来某个点上,还有可能被“换回”,期间双方都要承担黄金价格与美元汇率波动的双重风险。但这不是重点,问题是国际清算银行对持有美元及持有黄金并未作出明确的分界线,用黄金换汇在此类国际大型金融结构之间依然存在,依然认可。看似简单的问题背后,市场应该明白,这种类似金本位制度下的“交换”行为并不会影响到黄金市场价格,但当380吨黄金易主,140亿美元投入市场的时候,全球金融层面、经济层面却发生了重大变化;执行者即达到了“金本位”制度下的金融、经济目的。
当前来看,欧、美政府对银行业“壮士断腕”式的整顿刺醒了商业银行沉迷于衍生品及杠杆化的美梦,商业银行需要充足的现金流,拿黄金换汇虽然是“暗箱操作”,但可以用变相的金本位制来控制。拿如此巨量的黄金换美元的事件在这些金融机构之间并不是唯一,也不会停止,而且与市场无关。黄金的双面性再次表露出来,金本位在民间已破除,在制度上也不复存在,但在国际大型金融机构之间,商业银行之间,依然存在,并且越是国际金融市场要发生重大变化的时候,这种趋势表现得越是明显。这就是为什么如此巨大的黄金换汇事件会在奥巴马签署金融法案、欧洲银行进行压力测试之前出现的主要原因。
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三十年发展当中,实行过价格双轨制,这一制度的局限性和破坏力在三十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明显。站在国际黄金市场的角度,黄金领域价格双轨制正在兴起,一条轨上是由普通民众掀起的黄金投资、消费热潮,属市场化;另一条轨则是由国际金融机构及商业银行等之间形成的“金本位”模式。世界离真正意义上的黄金市场化还有多远?主导黄金市场的力量难道从来就没有发生过改变?民间的力量是否也具有局限性和盲目性?众多疑问在黄金牛市走过了十年的较大周期之后,依然扑朔迷离。
前不久,印度黄金协会发布消息,预计2010年印度可能进口500-550吨黄金;中国黄金市场的发展也势如火箭,2009年中国市场黄金实体消费454吨,上海黄金交易所各类黄金产品共成交4705.90吨,成交额10277.95亿元;上海期货交易所共成交黄金期货合约681.25万手,成交额15272.82亿元。亚洲黄金市场的力量开始显现,具体说是普通民众对黄金投资、消费的主导力量正在形成。几千来,一直困扰黄金市场的传统制度是否会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有所改变,我们有理由相信,有一种气势,叫“紫气东来”。
作者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