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丰富合作内容
“按照合作社的要求种麦子,出来的富硒小麦,一斤比平常的麦子贵1毛5分钱,一亩地里还可能增产10%——25%,这得多收入多少钱啊!”在说起加入合作社的好处时,东昌府区闫寺办事处庞庄村的庞吉文赞不绝口。
单打独斗闯市场,小农户必然是头破血流,因为没有成立一个组织,往往会陷入一种恶性的无序的竞争状态,结果必然是“优质不优价,增产不增收”,这就是以往“五个指头”分开的无奈。攥成“拳头”闯市场后,不仅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统不了”、一家一户“办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问题,还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合作社的方式多为农民自发兴办型,采取“合作社+农户+基地”的形式,另外还有村干部领办、科技人员领办型、行政部门领办型、龙头企业领办、供销社牵头等多种形式,“合作”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
走品牌之路
5月10日凌晨5点,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办事处任双庙村中心大街已是人声鼎沸,车水马龙。黄瓜、豆角、西红柿、西葫芦等时鲜蔬菜堆成小山,前来收购的菜贩子络绎不绝,与外地一些地方蔬菜无人问津的场面形成了鲜明对比。
“现在一斤能卖到一块七,一个西红柿就能卖一块多,今天估摸能卖出去6袋。”在地头的大棚门外,菜农任红东指着印有“甜翠”牌蔬菜字样的蔬菜袋子对记者说:“品牌蔬菜的价格这些年一直都很稳定,一点也不愁卖。俺们村有800多户菜农,仅蔬菜一项,年均增收3万元。”有了品牌作保障,不仅解决了以往“卖菜难”的难题,蔬菜的价格也有了可观的增加。
培育品牌,目的是为了让农产品“叫好又叫座”。聊城市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以多年积累的品牌优势,破解了农产品滞销的难题,实现小生产和大市场的完美对接。合作社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不仅在于注重前期生产,更为重要的是后期的市场开发,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品牌。
成长的烦恼
目前,聊城市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身积累有限,资产规模小。尽管各级财政每年都安排了专项资金扶持发展,但由于数额较小,大部分合作组织享受不到财政扶持。资金和人才的“瓶颈”,成为合作社无法避免的“成长烦恼”。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承担较高的市场风险和运营成本。在信贷支持上,由于没有建立联合担保机制,开展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农合组织向银行和信用社申请贷款,只能以农户个人的名义申请小额抵押贷款且利率高、期限短。由于没有启动资金,大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只能靠牵头企业自己出资组织一些技术培训、讲座等维持运转。
在农业合作组织的发展道路上,政府应当“送上一程”,既要注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又要加强各职能部门的引导和促动作用。提倡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发展特色农业及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制订培训计划,有计划地开展对合作组织负责人和农民的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经营素质,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努力形成多层次、多类型、跨区域的发展格局。(赵宏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