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北京每年黄金周旅游的“票房冠军”,今年国庆假期,故宫汹涌的“人海”再次成为令人惊叹的景观。10月2日,故宫接待游客近13万人,远远超过其最大容量。如何在满足民众的旅游需求和文化遗产保护中取得平衡,又一次成为摆在文化旅游景区面前一道难以绕过的难题。
游客参观热情难挡故宫限流措施失守
“别挤了,还有孩子呢,让我进去!”从河南郑州来的汪建达把4岁的儿子架在脖子上,想冲进买票队伍,却找不到一丝缝隙。4日早上7时,他们一家从天安门看完升旗就直奔故宫,“本来以为天安门人山人海,到故宫才见着‘大号’的人山人海,都快挤成‘柿饼’了。”汪建达说。
8时30分才正式售票,汪建达看了看表,还差7分钟8点,故宫午门东边的售票口自东向西排队,西边的窗口自西向东排,两边的队尾已经几乎连在一起了。
早上8时30分,故宫正式对外售票,买票的游客已排成百米长龙,后面排队的游客只能以每分钟1米的速度向窗口缓慢蠕动。午门广场的台阶已坐满了人,每隔5米,就能看到一面旅行社的小旗子。
根据北京市假日办统计数据,10月2日,故宫共接待游客12.78万人,10月3日,故宫接待游客11.96万人,这两个数字都远远超过了国庆前夕故宫对外公布的每日8万人限流数量。故宫负责人表示,为避免硬性停止售票导致的现场混乱,故宫最终放开限流措施,继续敞开大门。
已在今年“五一”顺利通过考验的故宫限流措施,却在“十一”长假终告“失守”。
客流量超限成古迹“不可承受之重”
北京市假日办曾经公布,故宫的最佳容量是每日5万人,最大容量是每日6万人,但国庆高峰时故宫的客流是最大容量的两倍。
著名文物专家谢辰生表示,客流量太大是目前世界文化遗产面临的共同问题。作为北京最热门的景区,故宫的文物保护压力更为突出,大量涌入的游客让故宫的文物不堪重负。他说,人体呼出的二氧化碳会让古建筑的彩画和朱红色墙面褪色,过多的接触和踩踏也会给文物造成影响。
预约参观、细分游览多措并举
谢辰生表示,观众的参观需求与景点的容纳能力与文物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困扰着国内大部分热门景点的普遍性问题。
“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应该严格限制客流,但也要确保老百姓参观的权利。”中国旅游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魏小安说,“来了北京,故宫不让看,这不合情理。”解决这个矛盾,国际上比较普遍的做法是预约参观,魏小安说,巴黎卢浮宫、梵蒂冈的一些教堂和宫殿等“世遗”都要求游客预约,一些热门的地方甚至要等一个月才能约到。
魏小安还建议,故宫、八达岭长城等世界文化遗产景区可以将参观内容进行细分游览。他还指出,目前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生存,导致在限制客流方面没有实际的举措。
但他坦言,考虑到中国人口基数大,假期集中的现状,上述举措要在故宫等热门景区实现,需要很长时间的引导。魏小安说,在一个个黄金周之后,游客也应习惯更加文明的文化旅游方式,尤其是对待世界文化遗产,应该持有尊重的态度。
新华社记者孙伟丽 岳瑞芳(据新华社北京10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