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黄金村居民搬进高楼,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核心提示
黄金村位于扬州城北,从1957年8月22日的《扬州市报》上,可以看出当年的农村生活虽然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改善,但和现在的黄金村相比,仍有天渊之别。经历了分田到户、土地征用的农民们已住进高楼大厦,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黄金村60年的变化,是扬州城市发展快速进程和新农村生活蓬勃发展的见证。
旧闻
黄金遍地黄金村
你可知道在扬州城的正北偏东,距黄金坝不远,有一个叫“黄金村”的地方吗?
……
合作化以前,全黄金村有600亩稻田,其中有把握能收到粮食的373亩,那时每亩能打稻250斤左右。合作化后,有了电力灌输,黄金社的稻田增加到了1752亩半,如果每亩以增加400斤收成计算,由于旱改水每年就要增产47万斤粮食。1955年,初级社建立不久每亩平均产稻495斤,几个初级社共产粮135万多斤,每个社员平均净收入是47元。1956年,高级社成立后,每亩平均产稻536斤,全社共产粮142万多斤,每个社员净收入增加到52.42元。到了今年,根据保守统计,每亩平均产稻要达到580斤—600斤,全年产粮将在160万元以上,每个社员的收入将达到60.5元。
……合作化以后,有两百户人家添置了日用品,有一百三十户买了热水瓶,有三百三十三人穿上新套鞋。三百三十二人做了新衣裳,没有一户要救济,社员马广和入社后,还清六年的陈债一百四十多元,去年全家做了两套新棉衣,三套夹衣。每人扣除四百三十斤底粮外,多做了劳动日还能多分粮。去年,有的人分到了700斤口粮……
【原载于1957年8月22日《扬州市报》(节选)】
新访
村民住高楼,荒地成景点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了黄金村,在村党总支书记杨海龙的带领下,走访了黄金村。
如今的黄金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东靠京杭大运河,南临古运河,西至邗沟路,北与三星村、瓦窑村搭界,和火车货运站紧紧相连,运河北路、高桥北路、邗沟路、竹西路、平山堂东路贯穿全村东西南北,水陆交通便利。居民们也从村落搬进了高楼,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北庄、东庄、岗庄、董前、董东、董西、盐厅等,黄金村原有19个村民小组。”据黄金村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因城市发展需要,已经有9个村民小组被拆迁了,“你现在站的位置就是以前的宋庄,现在已经建了小区。”据了解,黄金村目前已建成黄金苑小区、月明苑小区、瘦西湖新苑小区和瘦西湖锦苑小区,安置了大量村民。
记者走在瘦西湖新苑、瘦西湖锦苑等小区内,发现这里高楼林立,两旁的道路上停满了小轿车,居民在小区中心广场散步游玩,已经全然没有农村的概念。
“以前一提到黄金坝,印象里就是荒芜的一片,连一棵树都没有。”住在瘦西湖新苑的张跃进告诉记者,现在的黄金村不但小区林立,还有大王庙、邗沟风光带,竹西公园、上方寺、冷却河风光带等旅游景点。
“近年来,黄金村以"工业兴村"为发展思路,招商引资连创新高。”据杨海龙介绍,黄金村先后引进了多个企业,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2012年,农民年均纯收入达到19194元。
村里赚了钱,怎么用?当然用在居民身上!“董庄桥、冷却河驳岸工程都是村里修建的。”据了解,从2012年以来,黄金村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用于道路、河塘、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组组通水泥路。村里通过盘活资产投入400余万元,新建黄金村便民服务中心。
“村里的小泥路、烂水泥路,统统不见了!村里还建了敬老院、便民服务中心!”村民王恒发说,黄金村的改变是看得见的。
村民尹文珍今年66岁,1970年嫁进黄金村宋庄组,“我们那时候一个箱子一个澡盆就结婚了,兄弟四人住一起,一人一间半,那半间是堂屋。”尹文珍告诉记者,“现在土地征用,我们全家都搬进了瘦西湖锦苑,住上了大楼房。”尹文珍表示,晚年能住上商品房,看到外孙女留学加拿大,日子越过越好了!
对话
“泥腿子”过上新生活
“我那时候经过黄金村,还处于农村公社阶段,社员们买个热水瓶就是时髦的事情了。”老记者陈清泉回忆说,当时在黄金村开大会,抬了两张桌子并排放在田间空地上,铺块床单在桌面上,再放两个热水瓶,那就是农村最高接待规格了。
“您现在去黄金村村委会看看,工作人员坐在整洁的办公室里,空调、电脑、传真等各项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全都配齐了。”记者告诉陈老,现在只要有土地被征用的社区街道,都在积极开展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班,大批“泥腿子”通过培训走向了新的工作岗位。就拿新盛街道来说,5年累计培训2850名失地农民上岗。
一些农民通过对农技知识的学习,及早有效地对稻飞虱进行防治。有的农民还通过“养殖实用技术培训”班,使养鱼场变成现在的集猪、鸭、鱼养殖于一体的立体化养殖场,“现在市郊的农民不但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精神层次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农村的学习氛围很融洽。”
“当年农民辛苦一年,从大队领一百多元工资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看到以前采访过的黄金村发展得越来越好,而它只是扬州众多发展中的农村代表之一,老记者欣慰地笑了。
通讯员 陈芊 记者 余佳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