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泛资管时代的大背景下,意欲拓宽投资渠道的商业银行的理财业务,在量化对冲方向上跃跃欲试。
经过多年的积累和探索后,2013年初,中国工商银行[-0.55% 资金 研报]资产管理部正式设立量化投资处,目前旗下7个系列量化对冲产品,管理规模近100亿元。
那么,“战果”如何?
工行资管部量化处内部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以2013年4月推出的定增类量化对冲产品为例,“目前,净值约在1.32左右,实际上今年以来的收益折算成年化收益,已经超过30%,月度最大回撤0.66%,远低于普通股票类产品3%-5%的回撤水平。”(注:回撤是指净值下跌幅度的最大值,代表了最差时段的投资情况,是评估投资策略和衡量风险的重要指标。通常来说,回撤与波动率成正比。)
同时,招商银行[-0.74% 资金 研报]、光大银行[-1.68% 资金 研报]也开始在量化对冲投资上积极布局。
然而,银行资管业务在量化对冲布局上又有哪些优劣势?工行量化对冲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参照样本。
量化产品年收益超30%
据了解,工行资管部量化投资处旗下,目前共有七个系列量化对冲产品。其中,包括3个α(绝对收益)产品系列和4个β(相对收益)产品系列。
与传统的单纯买入股票、随市场同涨同跌的β产品不同,α产品不依赖于某一个市场的单边走势,通过多种策略追求稳定的绝对投资回报,更加体现量化对冲团队实力。目前,工行旗下3个α产品系列分别涉及定向增发、FOF、海外股票市场。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2013年,定增市场如火如荼,时年4月,工行资管部量化处正式推出定增类量化对冲产品“恒盛定向增发”,产品运用组合投资和对冲策略,该产品今年年化收益已达30%。“第一批量化产品全部向机构投资者发售,锁定期很长,但这些投资者在运作过程中还有追加申购的”。据了解,2013年9月产品基本建仓完毕后,收益曲线表现比较稳健,目前净值1.32左右。
与目前各家银行理财部门参与提供定向增发优先级资金,获取类似固定收益回报的模式不一样,该类产品通过量化模型与策略进行股票筛选与投资。
同时,商业银行量化投资参与定向增发方面和券商、信托公司参与定向增发、主要通过研究员去调查公司业绩表现等也不一样,该产品是通过一个投资组合来获取市场的平均收益,筛选每一只股票时,输入各类信息,量化模型自动给一个打分,以此决定是否去竞价。
除了定增类量化产品,工行还推出了量化FOF产品。该产品投资策略很分散,目前已经涵括12个策略,不同策略相关性有很大的限制。也就是说,虽然每个策略都有下跌的时候,但是不会同时都下跌。据了解,截至目前,这只产品已运作了4个多月,尽管投资涉及的股票、商品等市场波动不断,但通过量化策略的“对冲、润滑与平和”,该产品曾连续20周净值未出现回撤。
工行内部人士也特别强调, “当然,量化投资不仅仅是追求收益,它是通过不同的策略设定,达到追求收益、对冲风险、控制回撤、稳定回报等不同目的。目前,量化投资的概念在国内刚开始兴起,大家了解它、接受它还需要很长的时间。”
独立量化团队管理近百亿
在国内银行理财中,工行在量化对冲方面的布局可谓最早。
据上述内部人士介绍,早在2008年开始,工行金融市场部就专门招聘了一批具有数理背景的人,专门做量化模型、衍生品交易等。
2009年7月,工行率先在国内设立资产管理部一级部门,部分人员就到资管部继续开始量化对冲摸索。
2010年,通过海外招聘,不少海外量化人员加入工行资管,工行也正式成立量化组。由专门的团队负责量化模型的搭建、数据库整理等基础工作。并在2011年开始,逐渐推出量化对冲产品。2013年初,正式成立了量化投资处,独立运作产品。
在工行量化处工作的人员也坦承,“刚开始推广时非常困难,投资者与国内市场都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同时,研究、建模型、数据库构建与推广等方面,更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但经过几年的发展,目前量化处管理的规模已接近100亿”。
虽然量化对冲一直是商业银行理财资金跃跃欲试的方向,但是迈出实质性步伐的并不多,背后原因究竟是什么?
上述内部人士称,工行从2008年开始就为量化对冲在做人员、产品等方面的准备和探索,这个积累需要很长时间。同时,数据库的收集、矫正等,量化模型的搭建都需要大量的基础工作。
实际上,除了模型难题外,单数据一项就是难题。这主要是因为国内金融数据的覆盖面本身就不宽,数据的规范性、准确性偏低,且数据的时间跨度也比较短。
同时,国内对冲工具的相对匮乏,也对国内量化对冲投资的实际效果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目前,量化投资的概念在国内仍刚刚兴起,大家逐步了解和接受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另外,平台的力量也不可忽视。明线是大家看到的净值表现,暗线是在产品投资管理背后的风险控制和后台支持,由运行、清算、托管、法律、风险、合规、销售等多个业务团队共同支持的这条暗线可能很容易被忽视,但却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