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机器人产业“黄金时代”的掘金法则
缺乏核心技术,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使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分享“黄金时代”的“蛋糕”时打了折扣。掌握核心技术,就要锤炼领先的研发能力,以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引领技术方向的能力,以及卓越的制造工艺、技术实现能力,奠定坚实完备的工业基础,坚持跬步不已的工业积累
50%以上的“井喷式”增长,我国机器人市场在经济增长放缓的今天表现尤显突出。据预测,这样的高速增长还将至少保持“黄金十年”。
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并非一片坦途。缺乏核心技术,高端市场缺乏竞争力,使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分享“黄金时代”的“蛋糕”时打了折扣。当然,这也是“中国制造”普遍的“痛”。
在我国,占机器人核心部件成本60%的伺服电机和减速器基本依赖进口;日本的安川、发那科、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四大家族”依然把持着高端工业机器人市场。即使是我们最有可能赶超的服务机器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生产出一款像阿西莫、Pepper等那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机器人。
高端技术供给出现结构性短缺的同时,另一面却是产业已出现过剩迹象。目前,国内有机器人制造企业800家,加上系统集成企业多达2000家,产业集中度不高,在低端呈现“野蛮生长”特征。
如何进入机器人高端领域,拥抱智能“蓝海”,并引领“中国制造”转型升级?尽快掌握核心技术,是唯一出路!
掌握核心技术,就要锤炼“顶天”“立地”的工业能力。所谓“顶天”,就是指领先的研发能力,以原创性的科研成果引领技术方向的能力;“立地”则是指卓越的制造工艺、技术实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既主导科技发展的前沿,不断研发出创新成果,又能将前沿的科研成果、先进的工业设计转化成能够工业化生产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掌握核心技术,就要奠定坚实完备的工业基础。高端制造领域的竞争,本质上是工业基础的比拼。以减速器和伺服电机为例,国内企业并非生产不出来,但无法摆脱技术依赖,原因是我们生产出来的产品质量一致性和可靠性差,性能不稳定,服务周期短。继续追溯,则是材料不过关、工艺控制不达标,这些都是工业基础薄弱的表现。高端产业“空心”,缘于基础工业“缺钙”。这一环套一环的因果,源头都归结到工业基础的短处。智能制造离开工业基础,同样等于浮沙上筑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