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耶伦的 “高压经济”
陈迅
本月14日,美联储主席耶伦在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主办的一次午餐会上的演讲中称:要弥补经济危机带来的损失,可能高压经济(high-pressure economy)政策是唯一选择。耶伦这里所谓的高压经济主要是指人为制造强劲的总需求以及劳动力短缺状态并持续一段时期,从而修复经济危机带来的创伤。特别是经济走势不透明的情况下,此类政策手段由于会刺激企业的设备投资增长,企业的营收增长会很确定的带来经济整体的生产能力触底反弹。而至于劳动市场的短缺状态,还会刺激跳槽者增加,对经济整体而言在实现供需平衡之外,还可能让劳资双方更为合理有效的搭配。
耶伦指出,这需要财政和货币政策当局随时做好准备,能灵活的对应经济危机的发生。对央行而言这无疑意味着更为广泛的非传统政策手段储备,一旦出现危机新的苗头,能迅速的出招应对。从雷曼危机后的经验来看,总需求的改变对于供给侧也可能带来很大而且持续的影响。经济形势好转的情况下,如需修复供给能力,可能需要在恢复期间维持比传统政策力框架下更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虽然耶伦的谈话并没有直接提到目前美国的利率水平或者货币政策,但是这个谈话依然在市场上特别是债券市场引起了投资者关注和议论。据外媒报道,美国债券市场的一些重要人物甚至认为耶伦此次讲话意味着她可能容忍2%以上的通胀率。因为按照其讲话的逻辑,即便美联储达成2%通胀目标,为确保美国经济复苏的基础牢靠,维持宽松政策以便供给侧伤口愈合经济有点过热也是可以正当化的。更有投资者开始预期,耶伦的底线可能是通胀率3%,即便今年12月再次加息,耶伦的美联储的加息步伐也应该是落后于通胀的。讲话后,美国长期国债的收益率上行也印证了市场的确更偏向对此这种观点。
主流媒体的意见也倾向于这是耶伦为美联储偏鸽派的政策进行辩护,才会示意维持某种过热状态可以确保低增长不会成为美国经济的常态。同时也是对美联储内部对加息步伐过于缓慢的鹰派意见的一种回应。有人统计过耶伦和前两任联储主席和各个地区联储首脑的沟通次数,发现耶伦的确比前两任都更加注重协调,这必然导致决策过程拉长,也会在内部助长反对意见的发酵。即便是对格林斯潘当年的“***”一直耿耿于怀的伯南克也更为简练。因此耶伦这次表态可能的确给市场一些更为清晰的信息,市场的反应似乎也不算太坏。
当然,耶伦的观点也可以看作是她再次对传统货币政策框架面临界限的一种反应,经济环境变了,货币政策的常态可能也进入另一种“常态”。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经济,公众的通胀预期基本没有大的波动,低利率环境很可能持续很长一段时期。一旦出现经济衰退,过往的降息等手段是不足以及时并充分解决问题的。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意识到,这种看法有点眼熟。是的,耶伦这段讲话实际上更像是她在杰克逊霍尔全球央行年会上发言的一些延伸。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而言,耶伦的这个看法其实有点类似格林斯潘时代的传统套路,即泡沫必然在破灭之后央行才可以行动,泡沫破灭引发金融危机后可以认为制造另一个泡沫来抚慰之前的伤痛。糟糕的是,这种言简意赅的理论实际上很可能是经济和金融市场波动加大的元凶,伯南克和耶伦的基本理念中涵盖的货币政策的透明性,在某种程度上能诱发投机行为迅速的向某一个特定的方向聚集,因为他们相信央行的行动理念会带来的某种结果,这个过程必然的带来对风险控制的忽视。
同时这种群集效应可能反过来变成掣肘央行的逼宫道具,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黑田东彦治下的日本央行,在2014年秋季的奇袭作战成功后,到今年已经三连败。试图用货币政策去操作市场的预期,结果被市场的反应所绑架,目前基本失去了对市场的有效诱导能力,非常的被动。而日本央行目前大力执行的非传统货币政策恰恰就是耶伦所主张的状态。然而,日本的通胀目标达成率目前只有约26%,经济增速目标达成率仅有45%左右。当然,这不是耶伦所考虑的状态,但人们可以通过进一步的对比来思考这种状态在不同国家必然存在不一样的结果。(编辑 张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