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笔者曾被邀请参与培训银行客户经理的活动,主要讲解方法论、如何挑选基金以及如何构建组合等投资理念,参与这场培训的不仅包括客户经理,还包括银行的一些大客户。交流中,笔者发现,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始终围绕着"推荐一只最赚钱、最有潜力的基金"。这个问题简单质朴,却暴露出大部分基金投资者缺乏资产配置和构建组合的概念。
选基让位于资产配置
试想,6000点选择介入股票型基金的两位投资者,第一位几乎是全仓杀入,第二位仅用资产的20%购买。由于后者的股票资产占投资比重较低,自然无需承担更多的下跌风险,而前者无异于押宝赌博,一旦失败,不仅损失惨重,彻夜难眠,可能会使他从此远离股市。因此,投资基金,大类资产配置(即确定股票、债券和现金在投资总额中的比重)是第一道屏障,保障投资者在符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下构建合适的组合。
现阶段,笔者认为,资产配置只能由基民自己来完成,主要基于以下三点想法。
首先,基金经理的作用更多地体现在精选个股或券种的专业性,做好资产配置只能由投资者自己完成。普通投资者构建基金组合(FOF)与基金经理构建投资组合颇有几分相似,首先根据不同类别资产(股票、债券和现金)的风险收益特征确定不同资产的配置比例,其次在各自的资产类别中依据投资理念精挑细选单只品种。但值得关注的是,多数基金经理在大类资产配置中发挥的作用非常小,例如年初以来市场持续下跌的过程中,不乏一些基金经理放弃了股票仓位的选择而承受较大的系统性风险;而一些基金由于契约规定的限制,在仓位的选择上丧失了灵活性,特别是股票型基金。
其次,销售人员帮助基民完成资产配置的能力有待提高。在美国,由于有专业、独立的第三方投资顾问的存在,美国投资者可以通过与在他们的充分交流获取资产配置的建议。此外,美国基金市场也有一些例如退休计划、子女教育计划等一系列产品帮助他们实现资产配置、构建组合。与成熟的美国基金市场相比,国内基金业在制度以及从业人员素质方面都亟待完善和提高,基金销售人员在专业性、独立性以及客观性方面还需要拭目以待。
第三,投资者自身最了解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年初以来的这轮大幅调整也许摧毁了多数人赚钱的梦想,无助、彷徨、失落之余,投资者可能承受的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市场调整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投资者不能从亏损的阴影中走出来,踏踏实实地重新认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你能否承受一个月10%的亏损,连续两个月30%的亏损,最近一年没有赚钱,最近两年无法战胜银行存款利率?面对这些现实问题,你还能义无反顾的认为"我是一个激进的基民"吗?如果是,你可以选择高风险基金,为自己的投资负责。相信经过这轮市场腰斩,大部分基金会更加谨慎,管理好自己的钱袋,认真补上资产配置这一课。
一个萝卜一个坑?
资产配置与品种选择的关系并非一个萝卜一个坑,高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必须购买股票型基金,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必须购买债券型基金。它的魅力在于追求组合长期增值的投资者可以将大部分资产配置在股票型基金上,同时配置少量的债券型基金或货币市场基金降低组合的波动性;追求稳健的投资者可以将大部分资产配置在配置型基金上实现组合的增值,同时配置部分资金到低风险品种以实现组合的稳定;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将大部分资产配置于债券型基金的同时,不妨少量参与股票型或积极配置型基金,不放弃组合增值的机会。例如,某位投资者的投资周期为2年,资产配置比例确定如下:债券65%、股票25%,现金10%,投资者可以通过少量持有股票型、配置型基金,大比例持有债券型和货币市场基金来实现这样的配置比例。抛弃单一呆板式的选基思路,树立组合的概念,是投资者长期致胜的法宝。
近期,关于基金行业的报道可谓铺天盖地,基金从过去的香饽饽成为市场最有争议的品种。监管机构的监督力度、基金公司的信托责任、基金销售中的猫腻一时成为市场各方沸沸扬扬的话题。笔者认为,基金投资者不妨走出这场或许扩日持久的争辩,反思自身的投资理念、投资方法,管理好自己的钱袋,为自己的投资负责,重新树立投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