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境外战投在期待中参股中资行
在中国银行业改革起步阶段,国际大型银行以其严谨的公司治理结构、先进的金融创新技术和完善的风险管理手段让中资银行自叹弗如。中资银行以鲜花和期待迎来“会念经的洋和尚”,希望能够“西为中用”,为沉疴遍身的中国银行业“引资、引智、引制”,带来决定性的改变和提升。
1996年亚洲开发银行参股光大银行首开国内银行吸收境外资本的先河。2002年底花旗银行参股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成为外资金融机构入股中资上市银行的“首吃螃蟹者”。其后,外资银行陆续参股中资银行,但总体规模不大,发展速度较慢。2004年以后中资银行引入外资的速度骤然加速,从2003年的2350万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212.5亿美元.增加了近100倍。尤其引人注目的是,2005年以后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工商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根据银监会“五项原则,五个标准”分别引入了境外战略投资者,引资额度高达40亿美元、67亿美元和38亿美元,美国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和高盛集团等国际知名金融机构赫然在列。
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过程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参股主体多元化。譬如以恒生银行为代表的商业银行,以汇丰银行、花旗银行为代表的综合性银行,以德国安联为代表的银行保险公司,以国际金融公司为代表的专业性金融公司,以及以新加坡磐石基金为代表的私人股权投资公司。二是参股目标范围不断扩大,由城市商业银行到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再到国有大型银行,以实现在中国市场的长远发展。三是参股比例不断提高,接近于持股上限,以谋求尽可能大的控制权,实现投资收益与集团发展计划的一致性。四是参股方式多元化,从单独持股到交叉持股再到签署业务合作协议,合作的深度与广度均有提升。
但是,关于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的利弊分析,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至今仍不绝于耳。在历经两年左右的境外战略投资者遴选之后,受制于国际大型金融机构流动性仍然紧缩、亏损依然严重的状况,充斥在中资银行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过程中是否贱卖、股权转让价格是否偏低、金融安全是否受到威胁的分歧与争论中,中国农业银行在4月13日宣布不再引入境外战略投资者。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农业银行凭借中国经济增长红利,自身经营效益的持续提升,以及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成功IPO所带来的全球资本市场对国有大型银行投资价值的认可,相信没有境外战略投资者的介入也完全能够完美演绎“重组、股改、上市”三部曲。
境外战投在纷乱中减持中资行股票
境外战略投资者在备受尊重、享受无上荣光与丰厚的投资条款之后,中资银行希望两者之间的合作能够像投资协议所确定的那样“直到永远”。但随着时间的流逝,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早在2008年78月份,作为招商银行H股大股东的瑞银集团(UBS)和摩根大通银行就大规模减持招商银行H股股票,并且“逢高卖出、逢低买入”频繁波段操作,大进大出,只是并未引起市场重视。其中,2008年7月9日瑞银集团减持766万股招商银行H股股票,套现1.88亿港元;次日,摩根大通减持了933万股招商银行H股,套现2.47亿港元。
于2008年内爆发的次贷金融危机肆虐全球,国际金融机构纷纷陷入财务危机、资金紧绷压力嘎嘎作响,2008年的最后一天,瑞银集团在禁售期满的第二天悉数抛出其持有的34亿股中国银行H股股票,套现约8亿美元。
这引起了市场对境外战略投资者集中大规模减持中资银行股的担忧。但担忧很快变成了现实,仅仅一周之后,李嘉诚旗下基金也将20亿股中国银行H股抛出,套现约5亿美元。两周之后,苏格兰皇家银行也以1.71港元每股的低价悉数出售所持108.09亿股中国银行H股,套现约24亿美元。
美国银行、德国安联集团和高盛集团也随后陆续减持和抛售所持有的中资银行的股票,获利丰厚。
然而,花非一样红。与上述境外战略投资者如火如荼的减持运动不同的是,汇丰银行一直持有91.15亿股交通银行A股股票,持股比例保持在接近监管上限的19.15%。花旗银行虽然也饱受金融危机的折磨,却仍然保有上海浦东发展银行2.14亿股A股股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