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2010年第35次工作会议否决了苏州恒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二次上会申请。发审委否决一个企业的申请,这已不是新闻,但是否决苏州恒久的申请却很有看头。
证监会创业板发审委2010年第35次工作会议否决了苏州恒久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的二次上会申请。发审委否决一个企业的申请,这已不是新闻,但是否决苏州恒久的申请却很有看头。苏州恒久早在今年2月就已通过了同一个发审委的申请,并且在3月成功地发行了股票,最终有3.2万个散布于全国各地的中签者已经成为这个公司的股东。但就在股票马上要挂牌的时候,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吹嘘的专利技术已经过期的问题被媒体曝出,于是其上市便被搁置了起来,现在发审委的再审,等于是宣告了苏州恒久上市梦的破灭。
但是,发审委的这个决定,并没有消除苏州恒久已经发行股票这个事实。在苏州恒久这个事件中,3.2万个中签者的利益已经受到损失,他们的损失是谁造成的?由谁来赔偿他们的这种损失?这些问题显然是绕不过去的。
通过发审委对苏州恒久的这种处理,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匪夷所思的事实:发审委不承认自己会有失误的可能,这个机构天然是正确的。正是在这样的逻辑指引下,当一个昭然的错误摆在面前的时候,发审委可以启动行政资源,装模作样地对这个公司重新进行审核,毫无悬念地否决其申请。按照发审委的行事逻辑,这样一来,似乎前面的错误就不再存在了。
对发审委这种类似游戏式再审,我们当然可以提出批评。但是,透过对苏州恒久的处理这件事,我们却可以看到发审委的工作机制存在着严重的问题。自去年6月新股发行重启以来,已有275只新股完成发行。在这一年里,扣除双休日和节假日,正常的工作日尚不足275天,这就意味着发审委必须每天审核通过1家以上企业的发行申请。事实上,由于发审委的工作会议并不是天天召开,因此发审委在一个工作日内通过的上市申请远远超过了1家。但是,企业的上报材料动辄几万字,要求所有的发审委成员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将其通读一遍并且提出意见,这个要求实在是过分的。而且,众多企业上报的材料涉及不同行业,参与审核的专家除非有三头六臂,否则要对每一个企业都能发表精准的意见,那实在是不可能的事。发审委要完成审核任务,只能采取流水作业的方法。在这样的制度安排下,出现"漏网之鱼"也就是必然的了。
因此,与其对苏州恒久实行再审,用再审来掩盖初审的失误,还不如对目前的股票发行审核制度进行一次全面的审核。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号称已经实行市场化,尤其是去年重启的新股发行,更是在市场化的旗号下实现了大跃进。但是,目前的所谓市场化,只体现于新股定价方面,在公司准入上,仍然坚持由发审委把关。事实已经证明,这种把关在更多时候反而成了一些资质不符企业混入市场的保护伞。在苏州恒久之前,已经有多家新股发行公司曝出丑闻,但由于它们得到了发审委的一纸批文,照样可以招摇过市。
很显然,要改变这种状况,仅仅指责发审委是没有多少用的,发审委以流水作业一般的程序审核发行公司的申请,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政府要利用资本市场解决企业融资的目的太迫切。因此,更重要的是政府必须全面反思对资本市场的管理思路,在积极发展融资的同时,更应该多想想怎样给投资者提供投资回报。新股发行重启一年来,275家公司得以进入资本市场,募集资金超过4000亿元,在行政力量庇护下的发行市场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但是,交易市场却是一片愁云惨雾,投资者损失惨重,发审委的大干快上无疑是一个重要原因。
□ .周.俊.生 .南.方.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