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目前单市场ETF产品标的指数基本上只授权一家基金公司,是基金公司抢占指数资源的原因之一;
目前推债券指数产品还有一定的障碍,我们在债券指数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债券的流动性问题,即经常取不到有效的价格;
还没有推出跨市场ETF和跨境ETF,商品指数产品和衍生品指数产品也没有,在国外很多指数产品大量被养老金采用,而我们现在还主要以公募基金为主。这些差距的存在,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潜力所在;
机构在决定开发指数产品之前要考虑清楚,是单纯为了完善产品线,还是认可指数化投资的发展前景;
定制指数将成为指数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目前的定制需求主要来源于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将来可能还会有银行、保险甚至非金融企业管理层鼓励开发创新和差异化产品提供给投资者,不希望看到同质化产品大量出现;
我们把内地的一些指数推广到海外市场,为境外投资者了解和投资内地市场提供帮助,如在海外交易所挂牌交易内地指数的ETF等指数产品;
指数公司本身是公司制,进行市场化运作,我们开发更多数量、更多类别的指数,进一步完善指数体系;
似乎在一夜之间,基金公司发现了指数的魅力。
开发指数,紧锣密鼓地筹发指数基金、ETF指数产品,一场指数资源的争夺战在基金公司间展开,作为指数产品主要供应商的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和其总裁马志刚来说,这是一场幸福的烦恼。
指数的相对稀缺性
《机构投资》:随着指数化投资逐渐被国内投资者所接受,机构对指数的争夺日趋激烈,您如何看待现在基金公司对指数资源的争夺?
马志刚:这种情况原先并不明显,2009年以来才比较突出。
指数基金自2002年在国内出现以来,很长时间并不被市场看好,发展比较缓慢,直到2008年下半年以后逐渐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这和2009年指数基金整体业绩较好有关系,受到投资者欢迎;基金资产增长很快,规模示范效应明显。
《机构投资》:你们刚和海富通基金公司开发了周期、非周期指数产品,之前也和许多基金公司合作开发了基金产品,虽然没有明文规定,但事实上监管部门在审批的时候还是强调每个指数产品的独特性?
马志刚:同质化产品过多不利于基金行业的整体发展和基金公司自身特色的形成,另外从投资角度考虑,多个产品用同一指数做投资标的,可能会产生流动性方面的问题。
管理层因此鼓励开发创新的和差异化的产品提供给投资者,不希望看到很多同质产品同时出现。
事实上,如果多家机构做的产品很类似,可能做得很大的也就只是其中的一只或两只,另外几只规模可能就起不来,逐渐被边缘化。
《机构投资》:您如何看越来越风行的指数化投资,这意味着中证指数公司越来越吃香了?
马志刚:基金公司出于扩张管理资产规模以及完善产品线的考虑,配置指数基金成为基金公司共同的选择,对指数的关注和需求迅速提升,沪深交易所大力发展ETF产品的规划又进一步推动了指数产品的开发热情。
市场上代表性强、广泛应用的基准类指数往往只有少数几个,同一标的的指数基金同质化程度比较高,一旦先发产品形成了规模,确立了市场地位,后来者如果没有特别的创新或成本优势一般很难后来居上,其他非基准类指数基金的情况更是如此;
另外,目前单市场ETF产品标的指数基本上只授权一家基金公司的安排,也是基金公司抢占指数资源的原因之一。
《机构投资》:沪深300等指数受到市场追捧,相关机构的争夺也很激烈。您觉得指数资源是稀缺的,还是可复制的?
马志刚:指数资源的稀缺是个相对概念。
指数需求少的时候,指数不多,但并不觉得稀缺。前几年指数产品很少,那时很少人说指数稀缺。后来等到市场对指数化投资认识了,愿意做指数产品的机构多了,指数才变得稀缺。
另外,从市场应用来看,全球指数提供机构编制的指数数以万计,成为产品投资标的指数只是其中很小的一部分,投资机构集中选择少数指数,也会造成指数结构性稀缺的情况。
《机构投资》:您怎么看对指数复制的市场价值?
马志刚:关于指数资源能不能复制的问题,理论上讲可以编制很多类似的指数,但是简单的模仿没有太大的意义,一个市场上能够被广泛接受的基准类指数是有限的。
随着我们对市场认识的不断加深,新型投资工具的不断出现和交易制度的不断创新,指数开发的空间也会相应扩大,形成新的指数资源。
坚决“市场化”运营
《机构投资》:由于两大交易所的股东背景,在外界看来中证指数公司的盈利并不是首要目标,在公司的架构层面,您注重公司的赢利,还是指数产品线的布局?
马志刚:指数公司本身是公司制,进行市场化运作,我们会二者兼顾。
一方面开发更多数量、更多类别的指数,进一步完善指数体系,为市场和交易所的指数产品发展提供基础性支持;
另一方面通过加大指数供给和营销,从指数授权、定制指数以及数据提供等服务中获得相应收益。
有比较充裕的资金保障,公司才能进一步充实业务团队、更新技术系统,从而提升指数开发能力和安全运行保障水平。
《机构投资》:某种程度上说,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像一个研究机构?
马志刚:研究的确是指数公司很重要的业务内容。开发指数离不开研究政策、研究市场、研究数据。
除此之外,指数的日常维护在我们工作中占有很大比重,指数公司的一项核心工作就是保证指数的安全运行。
首先,指数计算不能出错,能够顺利的发布;
其次,定期有指数样本调整,每天有常规维护,包括每天各种公司事件的处理。现在公司有三分之一的人都参与维护。
指数的市场营销和数据服务是我们另外一项重要工作。
通俗讲,指数公司的业务基本上由三大块构成:指数编制,指数维护和指数营销。未来根据需要,可以考虑扩大业务范围,比如债券评级等。
《机构投资》:我们了解到基于中证指数的一批ETF产品已经在境外交易所挂牌交易。未来对海外指数市场的开拓计划如何?
马志刚:近期的工作重点仍然是国内市场,通过不断完善国内指数体系,推动更多指数产品发行,巩固指数公司在国内指数市场的主导地位。
一方面,我们把内地的一些指数推广到海外市场,为境外投资者了解和投资内地市场提供帮助,如在海外交易所挂牌交易内地指数的ETF等指数产品。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基于我们指数开发的海外ETF产品已达28只,资产规模约155亿元,目前集中在亚洲的一些交易所,未来还要拓展到欧美市场;
另一方面,也会应投资机构的需求编制一些海外市场的指数,目前我们既有含A股的跨境指数,也有香港本地股指数,亚太地区的区域性指数也已列入开发规划。
《机构投资》:将来是否可能利用海外的资源,和海外的一些交易所产生更紧密的合作?中证指数有限公司现在和哪些海外交易所建立了合作关系?
马志刚:指数公司成立时间不长,在国际市场上还没有形成足够的影响力,也没有专门的海外营销团队,与海外机构合作是我们当前以及未来较长一段时间拓展海外市场的重要渠道之一。
目前我们已与多家海外交易所建立了多种形式的业务联系或合作关系,比如港交所、新交所、台交所、韩交所、莫斯科交易所、泛欧交易所等,涉及指数编制授权、ETF产品挂牌交易、指数转发以及销售代-理等。
乐观看待债券指数产品
《机构投资》:和股票指数产品相比,债券指数产品离投资者还有些遥远,中证指数公司一直在致力于设计债券指数,请问目前这一指数情况如何?
马志刚:关于债券指数的产品化前景问题,我个人持乐观态度。截至6月底,美国市场债券ETF数量超过100只,资产规模约1200亿美元,占全美ETF的11%。
交易所市场债券指数产品的发展和优势的逐渐显现需要一个过程,但这是一个发展方向。
指数公司在2007年12月发布了首条债券指数。截到目前,中证债券指数系列有17条,上证债券指数系列有5条。
2010年初,指数公司发布了首条成份债券指数——上证企债30指数,其目标就是作为债券指数化产品的投资标的。
当然,目前推债券指数产品还有一定的障碍。
《机构投资》:这是否主要受制于我国债券市场的特性,债券指数编制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您如何看待这一现状?
马志刚:由于市场历史格局,国内债券市场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银行间,一部分是交易所间。银行间的交易主体虽大但同质化,而交易所的存量和交易量都比较小。
我们在债券指数编制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债券的流动性问题,即经常取不到有效的价格。
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债券的有效供给不充足,缺乏做市商等。
《机构投资》:指数公司在做哪些工作进行改进?未来债券指数的产品化前景如何?
马志刚:面对流动性问题,指数公司在设计债券指数编制方案时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虑,如引入模型定价方式来给无效的或缺失的债券价格进行补位。
相关部门也在沟通债券市场的发展问题,特别是企业债与信用债,将来可能在交易所市场承担比较重要的角色。
债券指数的产品化和债市发展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如果在交易所市场发行的债券数量增加了,存量多了,有连续的成交,流动性较好,债券指数产品推出就有了基础。
如果适时推出一个债券指数产品,特别是ETF,交易所市场受关注的程度就会相应提高,规模越大,交易越活跃,选择交易所市场的发债机构就会越多。
指数化在境内方兴未艾
《机构投资》:我们注意到,定制指数是指数市场上一个新的潮流,这是中证指数业务开展的重点吗?
马志刚:毫无疑问,定制指数将成为指数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的定制需求主要来源于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将来可能还会有银行、保险甚至非金融企业。
笼统讲,应客户个性化需求开发的指数就是所谓的定制指数,像已经发布的南方小康指数、光大阳光指数、银河99指数、财富大盘指数等,都是中证指数公司应投资机构自身的产品开发需求所研发的定制指数。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客户的需求本来就在我们的指数规划中,我们会根据客户在指数开发过程中参与意见的程度及其产品发行安排,考虑是否优先授权该客户。
定制指数使用往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客户的自我品牌,指数编制规则也更加灵活,可以满足个性化、差异化的投资需求,随着衍生工具的出现,客户个性化的投资策略越来越多,预计将有更多的定制指数需求。
《机构投资》:您对参与指数化投资的机构如基金公司、保险公司等有何建议?
马志刚:希望机构在决定开发指数产品之前要考虑清楚几个问题。
首先做指数产品的出发点是什么?是单纯为了完善产品线,还是认为指数化投资有比较大的发展前景,准备把公司的发展重点放在这方面。
其次,选择什么样的指数?与公司原有产品尤其是指数产品之间有何关联?市场上相同标的产品的情况如何?
再次,在人员、系统等相关方面的准备是否周全?目前指数基金的技术相对比较成熟,但是做ETF要求会更高一些,投入也会更大一些。
最后,风险管理是否到位。指数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在后台运作、技术支持等方面有其特殊性,特别是ETF,一旦发生问题,不仅财务上可能有损失,公司形象也会受到重大影响。
《机构投资》:一方面,指数化发展很快,但指数资源是有限的,另一方面,指数化投资产品还不够丰富,您怎么看待中国指数化投资的前景?
马志刚:从近几年国内指数产品的数量、资产规模特别是发展的势头看,指数化投资在中国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当然,相对于美国市场,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比如指数产品类型还不够丰富,应用范围还不够广泛。
目前,国内还没有推出跨市场ETF和跨境ETF,商品指数产品和衍生品指数产品也没有,在国外很多指数产品大量被养老金采用,而我们现在还主要以公募基金为主。
这些差距的存在,也可以说是我们的潜力所在。
现在已经有一些指数产品开始出现在理财产品和私募产品中,我们也在开发商品指数和与衍生品相关的指数,指数化投资在中国要走得路还很长,我们要做的事还很多。
《机构投资》:许多上市公司越来越关注自己是否是指数的样本股,指数样本股调整会带来什么样的市场反应?
马志刚:这就是所谓的指数效应问题。指数效应的显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指数产品按照规则要根据指数调整公告,从资产组合中卖掉被调出的样本股,或者买进新调入的样本股。在一些情况下,有一部分主动型产品和投资者也会受到影响,相应调整自己的投资组合。如果整体的资金量比较大,而且买卖时间比较集中,可能会引起这两类股票的价格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或上涨。
二是随着市场对指数关注度的不断提高以及指数产品越来越多,上市公司出于对自身股价、品牌和市场形象的重视,也慢慢开始关心他的股票是否进入了指数。近两年每次指数调整方案公告后,都有一些上市公司询问他们的股票为什么被调出或者为什么没被调入;还有一些新上市的公司则关心何时进入指数以及进入哪些指数。
这种情况前些年是不多见的,至少说明指数与指数产品正在对市场投资行为和上市公司产生正面的引导作用。
《机构投资》:中证指数公司成立即将五年,管理和维护的指数数量已经达到287条,目前总的指数体系最后给我们透露下?
马志刚:我们的指数已经覆盖了股票、债券和基金等资产,未来将逐步拓展包括商品、衍生工具甚至是多种资产同时在内的指数;
从地域看,我们的指数体系由内地拓展到了包括香港、台湾等在内的大中华地区以及在全球主要交易所上市的中国概念股票群体,未来我们还计划视客户需求推出亚太地区的指数;
从指数的编制方法看,我们的指数体系逐渐由传统的市值加权类指数拓展到包括基本面数据加权、等权重等另类加权计算的指数;
另外从指数开发模式看,分为自主研发指数和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发指数两类,其中定制指数今后将成为指数开发的一个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