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开板一周年,万众瞩目、饱受质疑。
这一年中,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共有123家,这些公司平均超募资金达到4.8亿,超募比例高达2倍,公司高管、股东身家过亿者超400人。这一切都要拜创业板股票高市盈率所赐--过半创业板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超过60倍,其中不少公司股票市盈率超过百倍。
与高估值、高融资和创富效应相对应的,是创业板公司的实际业绩增长远低于人们的预期。根据上市公司三季报预告统计,创业板公司的业绩成长性,明显不如中小板上市公司。此外,市场对创业板的质疑,还包括权势阶层入股腐败、虚假包装概念、拼凑经营利润,以及不少创业板高管有辞职准备套现之嫌。
更多的谴责可能还在后面。随着创业板公司股票解禁,虚高的估值将让公司股价面临巨大考验,那些没有成长性支撑的股票,势必会遭到PE投资者和公司管理层的抛售。
这一切,让创业板市场弥漫着一种悲观的情绪,甚至不少专业人士也认为,创业板充满了泡沫、欺骗和腐败,其最终将以悲剧收场。
这种悲观的情绪,如果是出于对创业板市场监管制度的责问,倒很具积极意义,但如果是对创业板公司股价及其业绩成长性的不满,则纯属对创业板的认识不足。
创业板的业绩成长为什么一定要高于主板或中小板?"创业"本身就是一种高风险行为,同样,创业板公司的经营风险也会比主板成熟公司高。与高风险相伴的往往是高成长,但这并不意味着高风险就一定带来高成长,否则"风险"又意味着什么呢?
小公司的竞争力通常不如大公司,创业型公司的赚钱能力一定不如成熟公司,这是一个简单而普遍的商业逻辑。尽管在商业社会中一直存在新旧交替,新模式、新技术总是会在某个时点爆发出颠覆性的力量,改写商业格局、实现超额增长。但是,最终能实现这点的创业型公司,一定是少数,而不会是全部。
如果投资者不能厘清上述道理,盲目认为只要是创业板公司就理所当然地会高成长,并以高倍市盈率购买创业板公司股票,那将很快为缺乏风险意识付出代价。
理性投资者应该有能力正确对待创业板公司的风险,并基于对公司经营信息的分析,做出合理的投资决策。但是,如果公司以过度包装、业绩造假的方式,误导人们的判断,这便成了创业板市场的悲哀。如果这种情况在创业板市场中普遍存在,这样的市场就真没有价值。
事实上,创业板公司并不都那么糟。从《投资者报》对创业板公司的长期接触和观察来看,的确有很多公司误导投资者、夸大成长性,但也有一批优秀的公司混杂在浮躁的创业板中,让人真假难辨。
聪明的投资者,应该学会从公司管理层的经营行为中,判断和评估创业板公司的质地。其中一个简单的办法,就是观察公司的高管和主要股东的行为,是否体现出对公司长期价值的信心。如果他们只热衷于套现股票,想尽办法从公司中拿钱,那么投资者也应该远离这样的公司。
不要因为创业板公司中存在欺诈和泡沫,就对创业板进行全盘否定,否则,这便是"泼洗澡水把孩子也泼掉"。
创业板目前面临的问题,需要区分对待,有些问题由投资者预期过高和非理性心态造成,有些问题是权力社会的惯性所致,但这些并不妨碍创业板市场为值得投资的好公司服务。创业板的所有参与者应该做的,是摆正心态、完善制度、去伪存真,还创业板本来面目。
要发挥创业板市场的价值,让其成为帮助创业型公司配置资本的有效市场,首先要让风险摆在明处,最大程度地屏蔽欺诈和误导。这需要建立有效的监察机制,只有对所有敢于欺诈的公司进行严惩,甚至是追溯式的惩罚,才能以儆效尤,净化市场。
理想中的创业板,上市公司客观地披露公司的经营信息,而投资者对这些经营信息又能进行理性的判断,有条件正确认识创业型公司的风险,区别出创业板公司孰优孰劣、孰真孰假。
我们不认同目前舆论对创业板财富效应的盲目批评。如果批评的是不法创富,我们赞同;但红眼病式的仇富心态成了主流,则非常危险。如果一谈及财富便感到罪恶,真是市场经济的悲哀。
对于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获得财富的人,需要鼓励、肯定和捍卫。我们相信创业板市场中,有这样一些公司,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财富当之无愧,经得起阳光的检验。尊敬和鼓励通过正当途径创富,并让财富效应吸引更多有才华的人,投入到经济建设中去,这才是创业板的希望所在,也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