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此时距李旭利离开栖身11年之久的交银施罗德转投私募基金上海重阳,仅仅15个月。
30岁时就曾管理30亿资产、自称“除了投资其他行业干不来”的李旭利,如今却忽然“金盆洗手”隐退江湖,天下英雄错愕之余,不免流言四起。
一位混迹基金圈多年的市场人士评论说:“李旭利年少得志,如今只有36岁,‘身体原因’能到怎样的地步,非要辞职不可?”
诸多传闻在一个月之后集中爆发。从
事件的推演很快超出了李旭利的个人问题,业内外的关注点迅速转向整个公募和私募行业。透过李旭利事件的背后,私募与公募积累已久的是非曲折成为新焦点。在《基金法》修订日渐迫近之际,李旭利被推上了山雨欲来之前的风尖浪口。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李旭利事件说穿了是私募冲击了公募”,
从事态发展来看,李旭利事件最初缘起于老东家交银施罗德举报之说,(详见网易财经李旭利事件报道之一《李旭利事件背后的交银恩怨》),但交银施罗德随即否认了这一说法。与此同时,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背景则是上海掀起的一场摸底风暴。
据网易财经调查,早在今年4月到6月期间,上海证监局曾对多家公募基金公司进行临检。
李旭利事件曝光不久前又再次对阳光私募进行了一次大摸底,摸底内容包括从各个渠道收集阳光私募的资料,包括从业人员的背景等。而对于李旭利个人,上海监管部门也确曾调查过,而且出具了处理意见,只是意见的具体内容讳莫如深、鲜为人知。
此后,有报道称关于李旭利的调查已转为由证监会稽查局负责,但至于调查的详细进展,始终没有确凿答案。
但当网易财经继续追问“是不是正在进行调查工作”时,他未予否认,其委婉地表示:“我们对案件的处理上非常慎重,如果有确切结果,我们也不会捂着盖着,肯定会告诉大家。”
另外一位证监会知情人士也向网易财经透露,外界传闻并非通过证监会正常的信息披露渠道发布,传闻是否准确,现在还没有定论。
就在李旭利事件的相关各方保持沉默的同时,坊间关于“证监会稽查基金经理”的说法已从李旭利一例全面铺开,值得一提的背景是:
据网易财经不完全统计,仅在11月间,出现异动的基金公司就有4家,其中包括华夏、申万巴黎等业内巨头。而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原基金经理黄林在以“个人原因”离职后,也被爆因涉嫌“老鼠仓”被监管部门立案处理,其情节与李旭利如出一辙。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杨文斌在接受网易财经采访时透露,该研究中心近日受证监会委托,已完成一份对私募行业整体现状的研究报告。但对于报告的具体内容,杨文斌表示要在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关于这场稽查风暴的缘起,业内看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观点认为,在全球各大经济体持续采取量化宽松的预期下,境外热钱的涌入将是明年监管层面临的一大考验。因此,有关部门需要提前打一轮“预防针”。
更多观点则指向近年来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间日渐失衡的发展态势。前述一家私募公司总裁直言:“现在的公募有点像小鬼当家,根本没有竞争力。”
一私募界研究员在接受网易财经采访时坦言,李旭利事件引发了公募制度的反思,同时对私募界也会有一定影响。该人士分析,无论是在激励机制还是持仓等各个方面,目前公募制度对基金经理限制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从公募跑到私募与各路高手PK,是很自然的事情。”
“公募基金的研究员,一年也就拿到50万,到私募做得好可以拿到500万,如此大的差距你说他会选择哪个?”该人士反问道。
事实上,如今优秀基金管理人才持续、单向地从公募向私募流动已是公开的秘密。据朝阳永续私募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
从各年度投身阳光私募行业的公募背景私募投资经理人数来看,2006年有2人投身私募,2007年有13人,2008年有11人,2009年有15人,而2010年到10月初已有14人。显而易见,基金业界弃“公”投“私”之势已越来越难以遏制。
对基金经理个人利益而言,弃“公”投“私”实为自然之选。据了解,基金经理一年的平均收入大约在30万-300万元之间,即使是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也只是有过“年薪千万”的传言,而在私募基金,优秀经理年入千万绝非罕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