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李旭利事件背后:公私募基金暗战

1楼
方寸 发表于:2010/12/1 18:07:00
 10月26日,曾经的明星基金经理、上海重阳投资原首席投资官李旭利宣布:因“身体原因”离职,并将从此离开投资界。

此时距李旭利离开栖身11年之久的交银施罗德转投私募基金上海重阳,仅仅15个月。

30岁时就曾管理30亿资产、自称“除了投资其他行业干不来”的李旭利,如今却忽然“金盆洗手”隐退江湖,天下英雄错愕之余,不免流言四起。

一位混迹基金圈多年的市场人士评论说:“李旭利年少得志,如今只有36岁,‘身体原因’能到怎样的地步,非要辞职不可?”

诸多传闻在一个月之后集中爆发。从11月22日开始,关于李旭利涉嫌“老鼠仓”被证监会调查、被限制出境、甚至“被捕”的新闻开始频繁出现,一开始李旭利还通过中间人有所澄清,但很快陷入沉默。

事件的推演很快超出了李旭利的个人问题,业内外的关注点迅速转向整个公募和私募行业。透过李旭利事件的背后,私募与公募积累已久的是非曲折成为新焦点。在《基金法》修订日渐迫近之际,李旭利被推上了山雨欲来之前的风尖浪口。

山雨欲来风满楼

“李旭利事件说穿了是私募冲击了公募”,11月28日,深圳一家PE的副总裁一针见血地告诉网易财经。该人士分析,李旭利被查最大的可能性是“被内部举报”,“按正常的逻辑,外人怎么会有证据去举报”。

从事态发展来看,李旭利事件最初缘起于老东家交银施罗德举报之说,(详见网易财经李旭利事件报道之一《李旭利事件背后的交银恩怨》),但交银施罗德随即否认了这一说法。与此同时,另一个更为重要的背景则是上海掀起的一场摸底风暴。

据网易财经调查,早在今年4月到6月期间,上海证监局曾对多家公募基金公司进行临检。

李旭利事件曝光不久前又再次对阳光私募进行了一次大摸底,摸底内容包括从各个渠道收集阳光私募的资料,包括从业人员的背景等。而对于李旭利个人,上海监管部门也确曾调查过,而且出具了处理意见,只是意见的具体内容讳莫如深、鲜为人知。

此后,有报道称关于李旭利的调查已转为由证监会稽查局负责,但至于调查的详细进展,始终没有确凿答案。

11月24日,网易财经就李旭利被查传闻求证于证监会内部人士,该人士回复与证监会稽查局副局长毛毕华的说法如出一辙:“现在没什么可说的,到底是不是调查阶段,现在也不好披露,这些事情都还不确切。”

但当网易财经继续追问“是不是正在进行调查工作”时,他未予否认,其委婉地表示:“我们对案件的处理上非常慎重,如果有确切结果,我们也不会捂着盖着,肯定会告诉大家。”

另外一位证监会知情人士也向网易财经透露,外界传闻并非通过证监会正常的信息披露渠道发布,传闻是否准确,现在还没有定论。

就在李旭利事件的相关各方保持沉默的同时,坊间关于“证监会稽查基金经理”的说法已从李旭利一例全面铺开,值得一提的背景是:11月16日,国务院协同证监会、公安部、监察部、国资委、预防腐败局等五部委共同起草的《关于依法打击和防控资本市场内幕交易的意见》下发,这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众多江湖传闻的注脚。

据网易财经不完全统计,仅在11月间,出现异动的基金公司就有4家,其中包括华夏、申万巴黎等业内巨头。而国海富兰克林基金公司原基金经理黄林在以“个人原因”离职后,也被爆因涉嫌“老鼠仓”被监管部门立案处理,其情节与李旭利如出一辙。

好买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杨文斌在接受网易财经采访时透露,该研究中心近日受证监会委托,已完成一份对私募行业整体现状的研究报告。但对于报告的具体内容,杨文斌表示要在12月2日第九届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国际论坛年度峰会上提交后再对外透露。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关于这场稽查风暴的缘起,业内看法大致分为两类。一类观点认为,在全球各大经济体持续采取量化宽松的预期下,境外热钱的涌入将是明年监管层面临的一大考验。因此,有关部门需要提前打一轮“预防针”。

更多观点则指向近年来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间日渐失衡的发展态势。前述一家私募公司总裁直言:“现在的公募有点像小鬼当家,根本没有竞争力。”

一私募界研究员在接受网易财经采访时坦言,李旭利事件引发了公募制度的反思,同时对私募界也会有一定影响。该人士分析,无论是在激励机制还是持仓等各个方面,目前公募制度对基金经理限制较多,“在这种情况下,从公募跑到私募与各路高手PK,是很自然的事情。”

“公募基金的研究员,一年也就拿到50万,到私募做得好可以拿到500万,如此大的差距你说他会选择哪个?”该人士反问道。

事实上,如今优秀基金管理人才持续、单向地从公募向私募流动已是公开的秘密。据朝阳永续私募数据库的不完全统计,截至2010年10月14日,从事阳光私募行业的投资经理共有311名,其中有55位具有公募背景,占总数的17.7%。他们中的大多数在公募基金担任过基金经理或投资总监等职务,也有一些是在公募基金中担任高级研究员、研究总监等职务,少部分人士曾在公募基金担任过董事会、管理层或营销部门的核心职务。

从各年度投身阳光私募行业的公募背景私募投资经理人数来看,2006年有2人投身私募,2007年有13人,2008年有11人,2009年有15人,而2010年到10月初已有14人。显而易见,基金业界弃“公”投“私”之势已越来越难以遏制。

对基金经理个人利益而言,弃“公”投“私”实为自然之选。据了解,基金经理一年的平均收入大约在30万-300万元之间,即使是明星基金经理王亚伟,也只是有过“年薪千万”的传言,而在私募基金,优秀经理年入千万绝非罕见。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12500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