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基金行业笼罩在“打黑”风暴之中,原重阳投资合伙人、首席投资官李旭利被指接受调查,还有多位“公募转私募”人士也面临调查,京沪多家基金公司被传涉嫌 “老鼠仓”等违规行为。尽管相关基金公司迅速发布了澄清公告,然而,萦绕在基民心中的担心并未减少。
“老鼠仓”让基民深恶痛绝。那么,在证券业掀起“打黑”风暴时,基民应该如何应对?
“老鼠仓”传闻满天飞
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份,基民经受了包括 “老鼠仓”在内的各种传言轰炸。11月上旬,传闻从华夏基金开始,传闻称总经理范勇宏被“双规”。随后,华夏基金发言人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澄清,监管层也破例出面辟谣。不过,这并非华夏基金第一次遭遇传闻。“最牛基金经理”华夏大盘精选基金经理王亚伟多次遭遇各类传言,今年春天就曾被部分媒体质疑为“老鼠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1月下旬,上海先后有两家基金公司被传涉嫌“老鼠仓”。尽管传闻炒得沸沸扬扬,弄得满城风雨,但相关主管部门至今还没有做出两家公司是否存在“老鼠仓”的定论。这一切,距离今年9月份深圳3家基金公司的3位基金经理因涉嫌 “老鼠仓”遭到处罚,也才2个多月的时间。
在这种情况下,媒体的放大效应,让基民被弄得晕头转向,持有这几家基金公司产品的基民更是不知所措。一位陈姓投资者说出了基民的无奈:“我持有华夏的一只股票型基金,也恰好申购了国海富兰克林的一只股票型基金,从业绩看表现还过得去,我到底是要持有,还是赎回?”
赎回还是持有,是个问题
对于基民的困惑,上海某券商分析师表示,基金出现“老鼠仓”,很难从业绩上找到直接的联系,二者的相关性并不高。即便监管部门认定某些基金的基金经理曾经进行“老鼠仓”操作,也很难在这些基金的业绩上找到直接的反映。
这位分析师表示,从短期看,基金经理搞“老鼠仓”,对基金净值不会有损害,甚至还有可能提升。这是因为,当基金经理对某只股票进行“老鼠仓”操作时,不会贸然对一只没有任何利好支撑的股票进行买卖,通常这只股票反而都有较好的基本面或是其他利好预期支持其上涨空间。因而在短期内,“老鼠仓”与基民的利益从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都希望这只股票上涨。
但从长远看,“老鼠仓”必然损害持有人的利益。因为基金经理必然先动用私人账户买进某个股票,再动用基金资产买入,这就可能让基金账户买在高点。而当市场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比如说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搞“老鼠仓”的基金经理肯定先抛自己的股票,再抛基金持有的股票,使得基金账户卖在低点。这就损害了持有人的利益。
更为严重的是,在存在“老鼠仓”的情况下,如果面临更大的诱惑,基金经理的贪欲无法控制的话,有可能会发生更加严重的损害投资者利益的事件。因而,他认为,一旦某只基金出现“老鼠仓”,基民应该坚决赎回,对于相应公司旗下其他产品,也建议重新慎重考虑。
“鼠患”中如何投资
不过,德圣基金研究中心副总经理肖锋认为,面对“老鼠仓”,基金投资者应该进行更加全面和综合的分析,然后再做决定。
“之前华夏基金的王亚伟也曾被怀疑是‘老鼠仓’,如果投资者因为传闻而赎回了华夏大盘精选基金,不是傻了吗?”肖锋表示,是否赎回,最终还是取决于投资者是否认同基金的投资能力,取决于投资者是否认同一个基金的投资风格和投资理念。如果真的出现了“老鼠仓”或其他问题,而导致基金经理变动、基金投资风格及管理能力的变化,产生了影响业绩的根本性因素,那么投资者就需要对基金组合进行调整。
另外,肖锋认为,“老鼠仓”与基金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和风险控制能力有关。不论是基金监管部门还是基金公司,都应该未雨绸缪,加强风险控制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投资者把好风险控制关。毕竟,加强对投资各环节的风险控制能力是对投资者负责的表现。基金行业承担着信托责任,在投资的各个环节上做好风险控制,是取得投资者信任的重要基础。“老鼠仓”对公司信誉和行业声誉的打击都是巨大的,作为行业的各参与方都需要采取更加合理的方法维系和扩大投资者来之不易的信任。
面对赎回与否的难题,好买基金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曾令华认为,投资者应该等待最终的调查结果,看导致“老鼠仓”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基金公司的管理漏洞,还是基金经理个人的问题。前者可以赎回手里的基金,后者则未必进行赎回。一家基金公司必须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并进行事前控制,否则就有管理疏忽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