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商品期货市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其价格发现和规避风险的功能已经得到了有效发挥,无论是个人还是机构投资者都对铜、橡胶、大豆、白糖等大宗商品期货交易的运作机制和操作策略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股指期货对于我国的大多数投资者是新鲜的。同商品期货相比,他们在运作机制和风险管理上有很多相通之处,比如合约标准化、保证金、买空卖空和每日无负债结算等制度。但是它们的价格形成机制却存在较大的差异,不同的价格形成机制将导致不同的投资决策,投资者在参与股指期货交易时应认清这个差别。
一、商品与股票的价格形成机制
商品价格是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比例,是商品自身各种价值(成本、功用、效用)综合信息的体现。从我们每天吃的食品、穿的衣服到住的房子,他们都有价格。
股票是股份证书的简称,是股份公司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给股东作为持股凭证并借以取得股息和红利的一种有价证券。每股股票都代表股东对企业拥有一个基本单位的所有权。股票是股份公司资本的构成部分,可以转让、买卖或作价抵押,是资金市场的主要长期信用工具。
商品(消费品)的价格反映的是人们对附着在商品媒介上的功用的需求程度,它包含的是该物品(商品)所已经具备的功效,是已经存在于商品中并能给商品的购买者带来效用的货币表现。但是股票的价格,事实上是所有证券的价格,都是未来一系列现金流(分红)的贴现,简单说就是如果你拥有股票,那么他的价格就是你在未来得到的这只股票的所有的分红之和(不考虑时间价值)。因此股票的价格与该股票所代表的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股票价格是公司在整个生存期盈利能力的体现。股票不同于商品等消费品,它的价格是一种“钱生钱”的能力,是对未来“生”出来的钱多少的预期。
由于商品价格和股票价格的形成机制不同,他们对市场各种变化的反映也不尽相同。例如当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时,其价格变动的驱动力也不一样。对于商品等消费品“物以稀为贵”,当供给增加时,其价格就会下降;但是对于股票等投资工具,人们关心的不是它的供给有多少,而是它能给该投资工具持有者带来多少收益,只要未来产生的收益高,其价格就会上升。虽然从短期来看,由于货币供应量的稳定性会使得投资品的价格有所影响,但是供给不能从根本上左右股票等投资品的价格。目前市场上的部分绩优股无论大盘怎样调整,其股价一直处于上升就是明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