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年,新股发行上市受到热捧;后一年,公司高管迅速辞职,减持股票套取巨额收益。如此“金蝉脱壳”在创业板开设一年半以来屡见不鲜。资料显示,上市5个月以后,高管们普遍进入“离职高危时段”。全国政协委员、交银施罗德基金副总谢卫在《关于进一步完善创业板公司高管减持股权办法的提案》中提出,“高管落跑”现象对企业、市场和社会都会造成巨大危害。
由于新股受到追捧,创业板高管往往一夜暴富为亿万级富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精神”退化,而“企业家”的消失对于一家处于成长期的公司来说,足以“致命”。谢卫介绍,在国外,高管离职相当于“最知情人士不看好公司后市”,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市场信号,可引发投资者争相抛售股票,“一个企业家离开办公室,可能意味着一家公司走向衰败。”
高管频繁落跑,与创业板股价严重脱离基本面密切相关。谢卫罗列了一组数据:2010年上半年,43只创业板新股发行的平均市盈率为66.7倍;2010年下半年,70只个股发行平均市盈率为73.8倍。这意味着:越早减持股票,受益就越多。但高管离职往往导致公司业绩随时间推移下降,从而重创股民。
高管们自由地“向钱”进发,却没有人能拿出依据来监督他们的责任,这是最为谢卫诟病的地方。据了解,目前法规对在职高管减持颇多限制,离职后不得转让的期限却仅仅为半年。他呼吁,高管应当在公司上市前签订承诺书,不论辞职与否,在约定的任职年限内都不允许减持全部股票;同时,高管每年享受的减持比例应与公司业绩挂钩――公司业绩好,高管才能通过股票减持兑现更多财富,反之则相应减少。他认为,此举最终将鼓励高管长期持有股票、长期任职,确保公司管理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