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不错,CPI 5.4%的确创出了32个月以来的新高,PPI 7.3%也同步创出了30个月以来的新高,因此,不止一个记者都在第一时间问水皮,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要开始从紧的货币政策?
答案似是而非。
说是,是因为我们的货币政策实际上从2009年下半年以来一直是相对收缩的,相对于2008年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4.9万亿信贷增速,2009年上半年信贷规模就已经超过了7.73万亿,而下半年却只有1.86万亿,2009年全年的信贷增速是9.59万亿,2010年全年只有7.95万亿,2011年索性已经不再发布信贷额度,改用社会融资总量这个新概念。
说非,是因为从紧这个政策不是现在将来时,而是会不会成为现在过去时。今年以来央行已经三次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指标已经超过20%,远远高于2008年时的18%,存款利率已经提了两次,一年期固定利率已经达到3.25%,距2007年的高点4.14%尚有0.89%的空间,可以再加息至少3次,但是毕竟进入下半场,换句话讲,继续从紧的空间越来越小,每一次加息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加息。
稳健的货币政策是一种介于从紧和宽松之间的取向,偏紧还是偏松,自由裁量权很大。所以,我们有时候不能仅仅根据字面含义做出解释,否则就会自相矛盾,无法解脱。在我们的温总理看来,尽管今年以来,已经三提存款准备金二提利率,广义货币增速趋近调控目标,但是成果需要巩固和加强,实施稳健货币政策的大环境并没有改变,所以政策并没有到放松的时刻。三个原因,必须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一个原因是银行间市场利率保持在低位,流动性与正常水平和合理需求相比仍然充裕,一个原因是结售汇顺差处于较高水平,造成货币大量被动投放,加上第二季度央票到期回购规模较大,仍有流动性对冲压力。还有一个原因则是输入性通胀压力和通胀预期仍然较强。但是毕竟还要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处理好控制货币总量和改善结构的关系;另一方面处理好促进经济增长和抑制通胀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要充分估计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避免政策叠加对下一阶段实体经济产生过大的负面影响。类似的提法在2010年的5月中旬亦曾出现过,而下半年政策即出现拐点,由降温变成保增长,正是这种适时的微调,让2010年的中国经济出现了软着陆,GDP第三季度见底9.6%之后,第四季度回升到9.8%,今年第一季度守住了9.7%。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尽管信贷增长的规模越来越大,但是在社会融资总额中占的比例却越来越低。2008年的4.9万亿,占比还是72%,但是2009年的9.59万亿占比却下降到68%,而2010年的7.95万亿,占比却只有56%。今年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2.24万亿,占4.19万亿的53%。一方面是绝对数大幅上升,一方面是相对数大幅下降,民间的流动性依然十分充足,难怪央行要用社会融资总额这个新概念来替代信贷增长规模这个旧概念。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一季度的非金融企业股票融资为1558亿元,同比多增了309亿元。而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不仅降低了通胀预期的货币因素,而且满足了实体的资金需求,一举两得。从这个意义上讲,稳健的货币政策固然不到放松时分,但是积极的股票政策却是正当推进之时。
自然界里,乍暖还寒时最难将息。而市场经济,又何尝不是如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