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许春茂于2009年2月28日至2010年4月15日间,利用其担任基金经理的职务便利,使用其控制证券账户,亲自或通过电话指令张某等方式,先于或同期于其管理的红利基金、均衡基金买入或卖出同一股票,共交易股票68只,交易金额共计9500余万元,非法获利共计209万余元。
上海市静安区检察院提起公诉的光大均衡基金原基金经理许春茂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案,10月9日在该区法院开庭审理。法院审理查明,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许春茂利用“基金建仓前先买入,基金减仓前先卖出”的方式,共交易股票68只,非法获利209万余元,当庭以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210万元。
缺失从业人员职业操守,基金经理铤而走险
许春茂现年37岁,南京大学经济学学士,英国兰卡斯特大学金融学硕士。2005年加入光大保德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担任基金经理助理。2006年7月至2010年4月担任光大红利基金基金经理,其间,2009年3月至2010年4月同时担任光大均衡基金基金经理。在基金业界,许春茂有一定的知名度,曾被“中国金基金奖年会”评为2007年最具公信力基金经理。
2003年,许春茂从英国学成归来,大学同学张某找到了他。张某开了一个经纪公司,需要招揽顾客开设账户,希望许春茂帮他拉业务量。2003年和2004年,颇重义气的许春茂先后介绍了两个亲戚,由他们出资,张某用表弟王某和同学史某的身份证开设了两个账户。许春茂用亲戚和自己的积蓄,先后在这两个账户内投入100余万元,并实际控制了这两个账户,负责选股、下单。同时,许春茂也会下指令给张某,让张某操作。几年下来,收益翻了一倍多。2007年年初,许春茂亲戚考虑到资金安全问题,将钱转到其他地方投资。
2007年上半年,史某见许春茂等人投资股票收益颇丰,也提出要投资股票,希望许春茂、张某帮他操作。随后,史某投入100万元,许春茂分2次投入110万元,存入史某的账户内。虽然许春茂和公司签有保密协议,本人不能投资股票,不能泄露公司获得的未公开信息,但他还想打打“擦边球”,用史某的账户操作股票。
以“基金建仓前先买入,基金减仓前先卖出”的方式牟利
身为基金经理,许春茂的主要职责是管理资金,负责资金的投资业务。许春茂通过研究、调研、考察等方式,挑选到一些有投资价值或前景比较好的股票。为了达到“双赢”的目的,他将其中一些股票告知张某操作,同时也在基金账户内买入相同的股票。按照“基金建仓前先买入,基金减仓前先卖出”的原则,许春茂一般在指示张某操作交易之后,下指令给交易部在自己管理的基金账户内买入同样股票。一旦许春茂不看好某只股票,他会提前通知张某卖出,之后再下指令让交易部卖出同样股票。事后,张某根据上述两个账户交易额收取佣金,许春茂和史某按照投入的资金比例获取盈利。
由于公司管理严格,上班期间许春茂要上交手机,在单位使用公司笔记本电脑和办公室电话都受到公司监控。许春茂只能“遥控”指示张某操作,他通过电话、见面和网上MSN聊天工具等方式告诉张某股票情况。许春茂会暗示张某购买、关注某只股票,并告知在什么价位附近购买,购买数量不会明说,只告诉是全仓、半仓等隐晦的词语。张某会先后在控制的两个证券账户内按照指令购买,所以事后显示这两个账户相同时间段内购买的股票存在很多类似情况。他们一般选择下班后联系,有时紧急情况就用办公室电话联系,但这时许春茂不会提及股票名称和代码等敏感词汇。遇到外出考察和休假期间,公司无法监控时,许春茂就亲自操刀买卖股票。
今年4月18日,许春茂主动至中国证监会上海稽查局接受调查,如实向公安机关交代了其犯罪事实。静安区检察院审查后认定,许春茂于2009年2月28日至2010年4月15日间,利用其担任基金经理的职务便利,使用其控制证券账户,亲自或通过电话指令张某等方式,先于或同期于其管理的红利基金、均衡基金买入或卖出同一股票,共交易股票68只,交易金额共计9500余万元,非法获利209万余元。
“老鼠仓”社会危害性巨大,证监会应重拳打击
承办此案的静安区检察院金融检察科检察官金浩对记者说,许春茂在担任基金经理期间,违反国家规定,利用掌握的未公开信息,从事与该信息相关的证券交易活动,先于或同步于其管理的基金多次买入、卖出相同个股,情节严重,其行为已构成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该罪名是2009年2月28日刑法修正案(七)增加的新罪名,其出台为有效打击基金业“老鼠仓”提供了刑罚利器。
金浩解释说,所谓基金“老鼠仓”,是指基金公司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通过其掌握的非公开信息,在用庞大的公募基金买入、拉升某只或某几只股票之前,借用他人账户以个人资金在股票低价位时买入建仓,等到用公募基金将股价拉升到高价位后,先将个人持有的股票卖出获利。
“许春茂的行为具有很严重的社会危害性。”金浩对记者说,对证券交易相对方来说,其行为是一种交易欺诈行为和不公平竞争行为;对基金份额持有人来说,其行为是一种谋取私利的行为。同时,他的行为不仅会扭曲经济发展的真实面貌,还会破坏市场经济交易秩序,更严重的是损害了广大投资者对证券市场的信心,最终导致证券市场的萎靡,证监会应重拳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