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4月24日发表的《5月1日起实施创业板退市制度,必须把垃圾公司赶出股市》文章指出,专家普遍分析认为,将于5月1日起实施的创业板退市制度,不但将重挫垃圾股的爆炒与豪赌,而且对主板退市制度改革将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周五公布的《创业 板股票上市规则》给股市带来震动。受退市风险骤然加大冲击,本周首个交易日创业板出现逾5%的暴跌,并对沪深主板市场形成拖累,上证综指未能守住2400点。
文章指出,有数据显示,过去3年纳斯达克上市公司数量减少了13.08%。而A股市场诞生21年来,却鲜有上市公司退市。自2001年4月PT水仙被终止上市后,10余年间沪深两市因连续亏损而被迫“退场”的上市公司不足50家。按照目前两市近2400家上市公司总数计算,比例仅为2%。
在新股快速扩容的同时,垃圾股“死不退市”俨然成为被默认的潜规则。此起彼伏的“重组游戏”屡屡推动绩差股股价一飞冲天。在这一背景下,A股市场的定价功能及价格信号无可避免地被严重扭曲。
财经评论员皮海洲表示,所谓退市制度,其实就是股市的淘汰机制,这是股市的基本功能之一。“如果没有退市制度,股市就会被大量的垃圾公司所充斥,并最终变成一个垃圾场。”皮海洲说。
主板市场虽然早已拥有自己的退市制度,但由于退市通道几乎被堵塞,这一制度长期处于“被退市”的状态。而在一些业界专家看来,现行主板退市制度之所以形同虚设,其致命弱点在于退市标准单一,且易人为操纵。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认为,主板退市制度唯一可以量化的标准,就是“连续3年亏损”退市法则。由于这一法则所采用的净利润指标只是一个短期流量指标,很容易人为操纵,借助“报表重组”来规避几乎毫不费力。这就是人们熟知的“二一二”报表重组法,即连续两年亏损后,接着整出一个年度的微利,然后再连续两年亏损,再整出一个年度的微利,如此循环往复,可以做到“死不退市”。
事实上,现行主板退市制度存在的巨大漏洞,早已成为投资者、上市公司及监管层之间“公开的秘密”。但在壳资源奇货可居的现状下,在市场规范与地方利益的不断博弈中,这个漏洞迟迟难获修补。
(《证券时报》快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