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振业火柴公司股票
◤丛良弼
◤振业火柴公司商标
■ 沧桑齐鲁
□ 本报记者 王建 实习生 殷书建
“本公司建设在山东济南府普利门内,业经呈请工商部都督实业司批准立案,额定基本金贰拾万圆,以首先交到之拾万圆为优先股,其余拾万圆为普通股,每股银元一百元,红利收单,时年终报告发表给……”
济南火花协会会长张锐家中收藏着一张1914年的股票复印件,这张股票的发行者是山东第一家火柴企业——济南振业火柴公司。1913年,蓬莱商人丛良弼在济南创办振业火柴公司,山东的火柴工业由此起步,历经风雨,走过了不平凡的百年历程。
告别“洋火”
丛良弼曾任烟台东泰顺商号驻日本大阪庄执事,负责从日本进口火柴到国内销售。***成立后,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感召,具有强烈爱国情怀的丛良弼回国创办火柴厂,多方考察后将厂址设在济南西关石棚街,取名“振业”,意为振兴实业。
“他主要看重济南交通方便。”张锐分析说,当时济南已是全国重要的铁路枢纽,胶济线、津浦线在这里交会,产品可以行销大江南北。
1913年7月,振兴火柴公司正式开工。公司按经营与生产分为前后厂,实行总协理制,总理对内统辖一切,对外代表企业,经理负责前厂的行政和经营,总教习掌管后厂的火柴制造。
公司当时拥有排梗机26台、卸梗机11台、理轴机2台、整梗机2台、油盘药盘各1台,雇用工人800多人,是当时济南最大的企业之一。公司的产品初期为黄磷火柴,因黄磷有毒,后改为硫化磷火柴,商标有“三光”、“山狮”、“推磨”等,其中以“三光”牌质量最佳。
张锐收藏的股票的主人是单县人周自齐,时任山东都督,后曾署理国务总理,摄行大总统职务。邀请政界名人入股,是否是丛良弼为企业经营便利考虑而故意为之,已不得而知,但振业火柴公司确实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受到都督周自齐以及官商各界之热心赞同”,获准在济南周围300华里范围内制造火柴15年的专利权。
振业火柴公司初创时正值一战,帝国主义无暇东顾,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迎来发展的春天,后来“五四”运动又在全国掀起如火如荼的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振业火柴公司管理严格,重视质量,因此产品畅销,获利甚多,也让山东人民告别了依赖“洋火”的时代。1920年振业火柴公司在济宁开设分厂,1927年在青岛再设分厂,鼎盛时期,振业三厂总资本达100万元,雇用工人3000多人。据1934年《济南大观记》记载,振业三个厂年产火柴97000余大箱,销售区域包括河南、山东、江苏、安徽、陕西、山西、河北等省。
在振业火柴公司的带动下,山东民族火柴工业呈现出遍地开花之势。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青岛华北、明华、华鲁,烟台昌兴,胶州洪泰,益都东益,威海卫德威等火柴厂;20世纪30年代,济南东源、鲁西、恒泰,青岛信昌、华盛、华荣,济宁鲁安等火柴厂相继开设;此外,即墨、龙口等地也成立了十几家小型火柴厂,如海滨、振东、丰源、敬业、中亚、福来、大明等。
争利亦争气
山东民族火柴工业蓬勃发展,各厂商为抢占市场进行了激烈争夺。
在青岛,振业与华北展开了激烈竞争,华北在所有有振业经销点的地方开设销售机构,用增加扣佣或向采购人员请客送礼的办法拉拢经销商,并以买火柴赠送肥皂、毛巾甚至是自行车的方式进行促销。
为争夺徐州市场,济南东源火柴公司采取与振业一样的赊销方法,而振业则告诫各代-理店:凡卖东源公司火柴者一律提前在阳历年结账,致使东源公司因年终不能收齐欠款而撤退。
济宁、青岛分厂设立后,振业在山东市场占据主导地位,便沿陇海线向河南、陕西、甘肃、宁夏等地扩张,与占有这些市场的天津丹华火柴公司发生激烈冲突,在竞争中双方无所不用其极,“两家甚至采用互相收买火柴使其受潮后再投放市场的方法,来毁掉对方的信誉。”张锐说。
除了中国厂商之间的竞争,山东民族火柴企业还与日本企业展开激烈角逐,而这种竞争已不仅仅是争夺市场那么简单。
山东火柴工业与日本渊源颇深。19世纪80年代,日本大阪、神户地区的火柴工业开始起步,在其发展过程中,中国是重要的市场,丛良弼便是从阪神地区进口火柴回国销售。1906年,日本政府打算制定《火柴专卖法》,保护日本商社的对华权益,丛良弼联合其他在日华商代表向日本外务大臣加藤高明提交了《陈情书》,痛陈火柴专卖排出华商的种种弊端,火柴行业的“日本人制造,华商销售”的模式得以暂时延续。由此看来,丛良弼回国创办火柴厂除了受爱国心的驱使,不愿意受制于日本也是其考虑的因素之一。
随着中国民族火柴工业和抵制日货运动的兴起,日本对华火柴出口遭受沉重打击,日本企业开始在中国设厂,与中国民族火柴企业争利。1917年,大阪磷寸株式会社在青岛创办山东火柴厂;1918年,日本合同磷寸株式会社在青岛设立青岛磷寸厂。当时青岛尚无民族火柴企业,两家一时独霸青岛市场。振业和华北打破了日本火柴企业对青岛市场的垄断,日本企业采用延长工时增加产量,同时偷税漏税降低成本,挤压中国企业,而中国企业一方面大力宣传“提倡国货,挽回利权”,争取消费者的同情心,一方面利用日本企业的中国工人和技术人员刺探技术和经济情报。
振业火柴公司创立伊始便引起了日本外务省的注意,日本驻天津总领事馆的济南派出员森冈正平,在一份报告中写道:“可以预料,将来该公司(振业火柴公司)完成工厂建设之后,如果制造一开始,对从本国(日本)输入支那之火柴来说,事关重大。顺便提一下,本国向支那输出之火柴,以青岛为最,其中五分之四运往济南。”
1925年,日商在济南开办祥阳磷寸株式会社,1928年,日商又在济南设立鲁兴火柴厂,“(济南)有两家日本火柴厂,生产的火柴比丛良弼的振业火柴厂的火柴便宜,但质量也较低。”美国历史学家鲍德威在其著作中写道。
振兴火柴公司初创时,所用设备和原料均从日本进口,“九一八”事变后,丛良弼不顾工厂有停产之虞,毅然从日本撤回所有办事机构和人员,显示了崇高的民族气节。
日本侵占山东后,染指民族火柴工业,强行控股青岛华北、信昌,济南的祥阳磷寸株式会社则吞并洪泰、东源两厂,组建了齐鲁磷寸株式会社。振兴火柴公司拒绝与侵略者合作,一直处于停产状态。1940年,日军实行火柴专卖,强令所有火柴企业开工生产,否则就被没收,高压之下振兴火柴公司于1940年4月恢复生产。1942年,由于火柴生产原料极度短缺,民族火柴企业濒临倒闭,振兴火柴公司在1944年仅开工一个月。八年抗战期间,山东民族火柴工业饱受摧残。
自力更生自给自足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山东解放区响应党中央“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创办了几家火柴厂,在山东火柴工业史上写下了独特篇章。
1944年,胶东军区缴获了日伪一台废旧排梗机,请到了一位名叫高克善的火柴工人,他凭借记忆用废铁皮、地瓜皮、秫秸做出了机器模型,兵工厂根据模型很快造出了机器,随后胶东龙华火柴公司在掖县(现莱州)成立,其生产的火柴不仅满足机关和部队的需求,还能供应老百姓使用。1946年,龙华火柴公司转战平度县,收购了私营济东火柴厂,人员发展到300人,日产火柴240件。龙华火柴公司的商标是“灯塔”,正标为浩瀚的大海,海上屹立着一座光芒四射的灯塔,波涛中几名船员正扬帆前行,背标为“灯塔牌”三字,周围环绕着14颗五星。
1945年,滨海军区接管了日伪在莒县创办的大华火柴厂,开始生产“进步”和“丰收”牌火柴,其中“进步”商标标面为一人站在半个地球上,手挚红旗,红旗上写“提倡国货,挽回利权”。1947年,大华火柴厂收购日照私营国际火柴公司,到1948提7月,大华火柴厂已拥有排梗机9台,职工260人。
1946年9月,冀鲁豫军区将济宁振业火柴公司与菏泽私营裕荷火柴公司合并,组建振裕火柴公司,公司拥有技术工人30多人,日产8到10箱硫化磷火柴,商标仍使用振业公司的“三光”和“童旗”牌。1948年3月,振裕火柴公司的私股全部退出,更名为振裕火柴厂,工厂搬迁到临清唐元村,有职工150人。
“冠军厂”的前世今生
新中国成立时,山东共有53家火柴厂,其中私营49家,国营4家,在政府的帮助下,全省火柴工业迅速恢复,产量由1949年的131.3万件猛增到1950年的726万件。
1953年,全国开始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经过公私合营和调整合并,全省53家火柴厂变成了济南、青岛、济宁、益都、菏泽和威海6家火柴厂。
6家火柴厂中以济南火柴厂规模最大。1955年12月,济南市将振业、鲁西、裕华、益华、华成、国华、胜利和济南盒梗厂合并组成公私合营振业火柴厂,1958年5月1日,地方国营济南火柴厂与公私合营振业火柴厂合并,组建国营济南火柴厂。
张锐曾经是济南火柴厂的工人,据他介绍,合并后的济南火柴厂拥有职工2583人,生产的“济南”牌火柴是全国火柴行业唯一的部优产品。1965年,济南火柴厂开始出口火柴,“蝴蝶”、“双喜”牌安全火柴选用优质椴、杨木制梗、制盒,梗枝方正光洁,并经磷酸处理,燃烧后药头不脱落,安全性能高,远销赞比亚、也门、智利、马达加斯和加和香港、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1982年,济南火柴厂建成我国第一条火柴生产流水线,把锯木、剥树皮、梗子生产、梗子处理、火柴制造和包装全部联成一体,全套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全国火柴行业生产设备和技术改造的样板。
1985年,济南火柴厂有职工2498人,全年生产火柴122.46万件,其中出口28.06万件,产量、产值和利税三项指标均居全国同行业首位,被誉为中国火柴工业的“冠军厂”,全国火柴行业出现了“全国看华东,华东看山东,山东看济南”的格局。
“打火机和电子打火设备的兴起严重冲击了火柴市场,火柴行业在很短的时间里便陷入了低谷。”说起火柴行业迅速由盛而衰,张锐感到非常可惜。1993年5月,济南火柴厂全面停产,1994年1月,仅有42名员工的渤海集团将拥有2000多名员工的济南火柴厂兼并,组建了济南火柴公司,此后济南火柴公司迁往商河,最终于1998年彻底消失。紧接着,青岛、菏泽、济宁、青州(益都)火柴厂也都陷入困境。
6家国营火柴厂退出市场后,乡镇和个体火柴厂异军突起,山东火柴行业的企业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全省共有乡镇和个体火柴企业近4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