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革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首先必须割断IPO与二级市场的接轨,让IPO还原到一级市场,从而给二级市场以新股交易的盈利空间
IPO等待重启,但将近800只“排队待发”的新股犹如堰塞湖高悬于二级市场之顶。最近几天二级市场行情越来越低迷,继11月19日盘中击破2000点后,11月20日沪指再度逼近2000点。这种市况又为IPO的恢复增加了巨大的难度,管理部门进退两难。
尽管管理层仍在坚定不移地为IPO造势,但围绕着IPO所产生的纠结,管理层无法坐视。按照管理层最近放出风声,未来10年A股市场的上市公司将达到1万家,但管理层必须直面的一个问题是:如何将这么多的新股投入到二级市场,又要尽可能地不让二级市场受到太大冲击。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尚未看到解决这个两难问题的妙方。
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确实需要改革,关于这一点,管理层是认同的,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在十八大期间接受媒体集体采访时就表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重点在询价制度。按照市场的通行说法,目前所实行的询价制度,是为了让市场通过券商价格博弈产生一个合理的定价,让价格能够体现出公司的价值。这种基于市场理想主义基础建立起来的询价制度,把新股发行这种一级市场的活动与二级市场完全接轨,尽可能地照顾了公司利益,却剥夺了二级市场投资者应该获得的新股利润。正是这一制度的使用,才造成了新股“三高”发行,造成了新股上市后即告破发,也使新股上市对二级市场产生了巨大的杀伤力。
股票市场分为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前者专司股票的发行,后者专司股票的交易,这两个市场相辅相成,有了二级市场的存在,一级市场才能顺利地把股票发行出去。而投资者之所以乐于参与二级市场,主要就是因为二级市场能够出现更高的价格,从而赚取到股票的差价。因此,一个有序的市场,应该是二级市场的交易价高于一级市场的发行价。但是,长期以来,有人对于投资者在二级市场赚取交易差价很看不惯,对于市场上的炒新更看不惯。在他们看来,这种交易溢价与其让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不劳而获”,不如给股票发行企业更好。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A股市场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股票发行企业利用IPO的机会大肆圈钱,他们可以脱离企业实际投资项目的融资需求,造成资金的严重超募,从而造成了二级市场的严重困顿。
因此,要改革目前的新股发行制度,首先必须割断IPO与二级市场的接轨,让IPO还原到一级市场,从而给二级市场以新股交易的盈利空间。新股发行必须严格局限在发行公司向市场公开承诺的投资项目的所需资金上,需要多少资金就发行多少股票,而不是任由发行公司借着所谓“市场化”的旗号任意圈钱,造成募股资金在IPO企业中的“沉睡”。管理层有必要对目前的询价制度进行反思,必须明白的一个道理是,市场不可能符合管理层的意愿表现出所谓“理性”,市场理性是由投资者决定的而不是由制度框定的。在这方面,发行公司也不可能表现得更理性,在新股定价上,发行公司一旦获得自主决定权,它必然像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一样以攫取最大利益为目标,从而鲸吞二级市场的利益,这反而是它在现行制度下所体现的市场理性,只是当它实现了这个目的的时候,投资者的市场理性就逼得它们只能逃离这个市场,从而使股市大盘步步走低。
A股市场本轮IPO自2009年重启以后,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这种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以二级市场投资者的牺牲为代价,对二级市场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这种发行模式以发行公司的狂欢为开端,但这条路越走越窄,到今天已经走不下去了。新股发行制度必须改革,而这种改革的关键之处就在于必须放弃与二级市场接轨的定价机制,给二级市场留下投资盈利的广阔空间。这方面的改革已经刻不容缓,不能再拖延。否则,如果继续按目前的模式,听任发行公司圈钱而不给二级市场留下任何机会,那么,IPO将永远是A股市场的“心病”,所谓10年A股市场出现万家上市公司的宏大目标就只能是纸上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