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当前我国股市在全球的表现与我国宏观经济在全球中的表现明显背离,我国股市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旦股市运行走“牛”,将会分流楼市资金,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房价上涨压力。
当前我国股市在全球的表现与我国宏观经济在全球中的表现明显背离,我国股市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旦股市运行走“牛”,将会分流楼市资金,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房价上涨压力。
年初以来,我国房价上涨压力不减,上涨预期强烈。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数据,4月份主要城市房价呈现“普涨”格局,虽然涨幅有所缩小,成交量明显萎缩,但上涨动能依然充足。由于财富效应过度集中于楼市,加上金融业比重不断上升,我国经济虚拟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导致楼市调控压力显著增大。
通常意义上,房产与股票是财富效应较为集中的两个领域。在西方国家,由于房地产持有与流转环节税率高,加上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较为完善,房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大;而股市因基础制度健全,分红比例高,成为居民主要投资领域。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曾一度大幅回落,到2013年5月1650点,已较2009年3月信贷危机及经济衰退后触及的700点低位高出了大约1000点。
而我国正好相反,上证指数在2007年触及6124点的高位后波浪下跌,到2013年在2200点左右徘徊;同时,我国一线城市房价大约上涨5倍多。特别是金融杠杆在我国楼市投资中普遍使用:一是首付比;二是住房重置,即在二手房市场出售已按揭旧房,而后购置新房。可见,我国财富效应过度集中于楼市,大量资金追逐房产,显著加剧楼市调控压力。
楼市财富效应加剧资金脱离实体经济“空转”。当前我国货币环境明显宽松,货币供应充足。截至2013年4月末,我国M2(广义货币)达103.26万亿元。2013年1—4月,我国社会融资规模为7.9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3.06万亿元。在货币偏“热”同时,宏观经济运行偏“冷”,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及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均低于市场预期,这表明货币一定程度上脱离实体经济在“空转”。
与货币偏“热”相伴的是当前住宅投资回温及住宅成交放量增长。数据显示,2013年1—4月,全国完成住宅投资增长21.3%,增幅较一季度提高0.2个百分点;住宅销售面积增长41.1%,住宅销售额增长65.2%,高出销售面积增速24.1个百分点,进一步显示出房价上涨的压力。
由此可以推论,超出实体经济需求的巨额货币供应量,其中相当部分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进入了房地产交易市场。而在国民经济核算中,房地产交易并不会产生增加值。这或许是为什么当前我国货币信贷大幅增长而宏观经济运行总体偏冷的重要原因所在。
因此,楼市治理需要有效防止楼市财富效应继续扩大。除了要坚持完善房地产税收体系,提高房地产交易环节税,加大房地产税收监管,加快推进房产税之外,还要努力提升股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而这就需要监管当局采取有效措施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进一步提升经营业绩,增加分红比例,严厉打击股市投机炒作行为。当前我国股市在全球的表现与我国宏观经济在全球中的表现明显背离,我国股市存在较大提升空间。一旦股市运行走“牛”,将会分流楼市资金,或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房价上涨压力。
楼市是国人不得不参与的赌局
就在国人依然热衷于房产投资之时,近来,国际投资大师纷纷表示投资中国楼市风险很大。
在2013年5月召开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股东大会上,股神巴菲特对中国媒体表示自己坚决不会在中国买房。这一次巴菲特给出不在中国买房的理由却是,他对中国楼市的游戏规则并不了解。其实股神不过是看清了中国楼市本质,为了规避风险才选择不进入,因为一场全民狂欢式的豪赌确实风险太高。早在2010年5月,巴菲特在接受中国媒体采访时就曾表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就是在赌博,而且赌得很大。有一群人在大面积地豪赌。”
著名投资家、索罗斯基金管理公司创始人乔治·索罗斯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前,在香港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如果现在入市投资楼市将承担重大风险。
这两位投资大师可以说是当今国际投资领域的领军人物,过去多年以来一直保持着骄人的投资业绩。巴菲特在过去45年的投资回报率平均为20%,这样的业绩让所有投资界同行都为之羡慕。但如果把这样的回报率放到北京楼市来看,那就逊色于绝大多数北京房产投资者了。过去十年里,北京房价保守地说平均涨了五倍。这样算来,平均每年的回报率50%。如果扣除贷款部分,只算自有资金的投资回报率,恐怕还得翻倍。另外,像2009年至2010年房价暴涨,很多楼盘两年房价就翻了一倍。
如果拿这样的投资回报率与巴菲特、索罗斯这样的国际投资大师相比,他们无疑远远跑输于中国房产投资者。面对这样巨大的投资回报,国际投资大师们依然保持着隔岸观火的冷静姿态,而中国的买房人却已在其中如痴如醉。在巴菲特眼中,中国楼市就像一座夹杂着金钱与欲望的开放式的“赌场”。
但是与股市中巴菲特一呼百应的号召力相比,在中国楼市似乎没有人把巴菲特的告诫放在心上。甚至有人认为,巴菲特基本不懂中国楼市。确实,巴菲特本人也承认自己不了解中国楼市的游戏规则。但是,在楼市中投资的无数普罗大众又有几人能看懂中国楼市呢?恐怕有很多买房人是看到别人买房赚了大钱后也跟风开始投资置业,也有很多人确实找不到其他更好的投资渠道,只能选择投资房产保值增值。
应该说中国房产投资人过去的房产投资收益能够远远高于国际投资大师,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赌运”不错。因为,如果像国际投资大师那样,用理性的投资分析来看中国楼市,确实各项投资参考指标都已经高得离谱了。此时买房就是在博弈,而不是在投资。但如果真要那么理性,过去多年一直不买房,那只能眼看着自己的财富缩水,甚至是原来能买一套房的钱,现在只能付首付了。
国际投资大师可以隔岸观火,因为他们不在中国生活。而每天生活在这片国土上的百姓又怎能看着大幅上涨的房价不断稀释自己的辛苦钱而无动于衷呢?“不在泡沫中疯狂,就在泡沫中死亡。”楼市已经成为中国人不得不参与的赌局,谁不参与谁就是输家。到目前为止,所有参与进来的人都是或大或小的赢家,但是既然把买房看做一种投资,我们也应该知道没有任何一种投资品是只涨不跌的。投资楼市也应该视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量力而行,切勿把买房投资真当赌博游戏。(北青网)
股市大牛市:真的还是忽悠
4月底5月初,当许多人认为股市没戏时,我在贵刊就明确指出,5月股市将是翻红的5月,5月份今天结束了,翻身道情的翻红2300点,大快人心。
行情一好,忽悠大牛市到来的奇谈怪论就尘嚣直上,不管是不是真有大牛市,4月份你们这些人都干嘛去了,怎么不忽悠啊?股市一涨,就忽悠大牛市来了,沪指要暴涨到3000点,甚至更高;股市一跌,就忽悠大熊市来了,沪指要暴跌到1800点,甚至更低。
这帮忽悠,我算是“I FU 了YOU了”(我算是服了).
我的观点很明确(年初就指出):2013年绝对没有大牛市,而是波段小牛市。虽然沪指翻身冲到2300点,但是至今不改变我的观点。
第一,半年报决定行情发展。进入6月份,最重要的就是上市公司半年报业绩如何了,尤其在提倡价值投资的今天更是如此。目前,38%上市公司预计的业绩不甚理想,如果再加上财务数据的水分,可能比例要超出50%。就这样的上市公司业绩,能创造出什么大牛市吗,天方夜谭吧。我一直强调,中国的股市要想搞好,上市公司质量决定一切,可是迄今为止,上市公司业绩是令人失望的,所以,中国的股市都是炒作,暴涨暴跌就是必然的了。
第二,股市颠簸不破的真理就是10人炒股,1人赚钱,2人平本,7人亏钱。有关调查显示,68%的股民认为A股市场牛市到来;此外,就是交易结算资金银证转账连续第四周净流入,本周净流入92亿元,可见,大批资金正在趋之若鹜地进入股市实现“中国梦”。可是,少数先知先觉者早在大部分股民不看好股市情况下,提前在2、3月份建仓了,所以波段行情何时平仓是他们现在的考虑,最后倒霉的肯定是那个“7个人”追高建仓的股民。
第三,分流资金是股市大忌。新股发行肯定会分流资金,何时发行新股、怎么发行新股倍受市场关注,如果在股市低位(2100点到2200点)发行新股,股市反而会反其道而行之,拉高出货;但是如果在股市高位(2400点到2600点)发行新股,主力就会高位派货。所以,这次以2300点为起点标志的股市的波段行情何时结束,要看新股的“脸色行事”。
还有一个目前看不起眼的分流资金信息,就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和前海股权交易中心,此外,上海、浙江、江苏、天津、广州、武汉、齐鲁、新疆等等,都先后成立了股权交易中心,这是主板、中小板、创业板的衍生物,不具备到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就“稀里哗啦”地到这里上市,5月30日,前海股交中心首日首批挂牌展示的企业居然高达1200家,5月底,全国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公司也达212家,它们的上市(或曰挂牌),一定会分流资金,如同2005年全流通股改分流资金一样,当时许多人没有看出来被冻结了十几年的国家股、法人股流通后对股市造成的影响,因此沪指从6124点跌到1600点就不足为奇了。2005年我当时指出了这个预测,可惜大部分人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如果照此发展,这种场外“股市”甚至将来可以和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分庭抗礼,形成四足鼎立态势,是否产生分流资金的作用,地球人都明白,当然不会像全流通那样严重,但是对股市的波段行情,会有影响。
回到本文开头我的观点并其深化:中国股市今年绝对不会有大牛市;波段小行情还会进一步发展;波段行情何时结束要与时俱进观察,过早的结论不利于炒股波段节奏,俗话说,就是要走一步,看一步;肖钢及其管理层的态度暧昧,政策的导向性不甚明确; 股市低迷时,我们要坚定信心;股市高涨时,我们要防止贪心。
所以,散布股市大牛市的观点,百分之百地忽悠,可一笑了之。(证券市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