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近年来,都市白领、明星中刮起一股胶原蛋白热,其保湿 、滋养、亮肤、紧肤、防皱、修复、营养、美乳、美容等功效被明星广告夸大得神乎其神。
市场上的各类产品层出不穷,多家上市公司也跟风推出了不同品牌的胶原蛋白产品,东宝生物(300239,股吧)、贵州百灵(002424,股吧)、同仁堂(600085,股吧)、汤臣倍健(300146,股吧)等上市公司也加入了生产胶原蛋白产品的行列。
一些公司还因暴利被炒成了熊市中的大牛股。
然而,近日,科普作家方舟子在做了一期主题为“打假胶原蛋白美容谎言”的微访谈,剑直 “胶原蛋白美容”是骗人的谎言。
访谈中,方舟子直言关于吃胶原蛋白的所有奇特功效,都是假的。“胶原蛋白是一种蛋白质,有一些营养价值,但吃它的效果不会强过其他蛋白质,甚至更差,因为它是氨基酸不完全的劣质蛋白质。”
此话题一出,便有众多医学专家跟进鞭挞:有部分胶原蛋白产品是其中添加的雌激素在发挥作用,长期食用可能引发囊肿、乳腺等疾病。
人体内的胶原蛋白是细胞合成,与吃胶原蛋白几乎无关!胶原蛋白只存在于人和动物的身体中,所谓“植物胶原蛋白”是骗局。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四品(食品、药品、保健品、化妆品)问题不断,“黑天鹅”事件频发,这一次当然又引起了资本市场和投资者广泛关注。
一时间,生产胶原蛋白的上市公司股价大幅波动,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出来澄清或撇清关系。比如:贵州百灵发澄清称其公司产品不会受任何影响。
东方海洋(002086,股吧)集团副总于春松接受采访时称,对胶原蛋白产品的质疑没有根据。
东宝生物的董秘刘芳也表示,该公司产品“安全可靠”。
不过很多公司在回应中都强调,胶原蛋白是作为食品而非保健品销售。
又比如:同仁堂称胶原蛋白非上市公司产品,“我们并没有生产胶原蛋白产品。”
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董秘办工作人员称:该款产品生产商为北京同仁堂健康药业有限公司,“这个公司不是上市公司。”
但是,几乎这几家上市公司都在回应中指出:虽然效果不明显,但肯定“无害”,胶原蛋白吃下后会被分解为氨基酸,无法直接作用于皮肤,这是包括东宝生物、贵州百灵、同仁堂、汤臣倍健等生产有胶原蛋白产品的企业都认同的观点。
2012年10月,老牌药企贵州百灵胶原蛋白饮品,也曾面临“夸大宣传”的质疑。
当时贵州百灵请来专家分析胶原蛋白在国内外食用的现状,举出它确有保健效果的论文、案例,但仍不能令质疑声完全平息。
笔者虽然不懂科普,对方舟子的观点也不敢苟同,对胶原蛋白是否骗人更不敢妄加评论,作为投资者和注册分析师,我们只关心“黑天鹅”事件后,对今后这些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
胶原蛋白的暴利还能持续多久?
之所以这么多企业对胶原蛋白产品趋之若鹜,是因为其高额的利润,胶原蛋白原料成本约为80元/公斤,加工成成品后可以卖到每公斤1700元。这意味着胶原蛋白生产能获得巨额暴利。
胶原蛋白主要原料为明胶,但其附加值却要远远高于明胶产品。
根据东宝生物公司2012年的年报披露,明胶产品的毛利率只有23%,而胶原蛋白高达60%。
值得注意的是,生产1吨胶原蛋白只需要1.18吨左右明胶,转化率高达85%。4万多/吨的明胶产品经过转化变为胶原蛋白,其价格就高达十几甚至二十几万元。
明胶并非新事物,去年的“毒胶囊”就是皮革制成的工业明胶。只不过它以前总是穿着别的马甲出现在公众面前。
最“高贵”的马甲是阿胶,生产方法是涂上了神秘色彩的“传统工艺”。
与阿胶这个马甲相映成趣的,是绣上了“现代科学”字样的“胶原蛋白”、“水解胶原蛋白”或者“胶原蛋白多肽”这些噱头而已。
如果不是一篇科普文章,还有多少人不知胶原蛋白的市场有多大?
来自日信证券一份研报中称,未来国内胶原蛋白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不会低于20%,依据成熟国家的增长比例,2015年国内胶原蛋白市场将达到1000亿元。
东宝生物中研普华《2011年中国生物胶原蛋白市场分析及投资趋势研究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胶原蛋白消费约1万吨,预计到2015年需求量有望提升到2万吨。
一篇科普文章,会让这如此大的市场崩塌吗?
上市公司玩概念,却让消费者出巨额高价来买单,这一盈利模式其成长性肯定不会持续,即使没有这篇科普文章迟早也会穿帮,这也是一篇科普文章为何让众多上市公司噤若寒蝉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