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有色金属板块跌幅达22.04%
缺钱的状态下,资产价格下降无法回避。
6月以来上证综指经历了近500点的暴跌。最大跌幅达21%。个股来看,沪深两市交易的2463只股票中,仅180只股票出现上涨,845只股票跌幅在20%以上。短短一个月间A股两市市值蒸发近4万亿。
从板块来看,根据申万行业分类,总市值加权平均来看,23大板块无一幸免地出现了下跌。其中跌幅最大的是有色金属板块,跌幅达22.04%;其次是纺织服装板块,跌幅18.99%;综合跌幅18.98%;农林牧渔跌幅17.75%。
在这些板块中仅四大板块跌幅在10%以内,表现出了一定的抗跌性,分别是信息服务(跌幅4.76%)、食品饮料(跌幅7.86%)、金融服务(跌幅9.19%)、信息设备(跌幅9.42%).
上海新时代证券首席分析师付少琪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财商》采访时表示,市场缺钱将对股市产生明显的压制作用,如果未来市场资金仍处偏紧状态,那么股市的中长期走势将保持低迷。投资者仍需谨慎对待股市,不轻易抄底,但可以用轻指数、重个股的态度对待市场,受益经济结构转型类个股仍然是投资方向。
不过付少琪还指出,创业板短期风险虽然不大,但中长期来看仍然孕育着较大的风险。经济结构转型主要是产业升级,因此具备核心技术或者资源优势的企业个股具备投资价值,但这类公司为数不多,不存在系统性的机会。
对于A股市场,首创期货研发中心副总经理刘旭建议投资者关注一个重要的时间点,即十八届三中全会。他认为,在这个时间窗口到来之前市场还是偏弱的,快速下跌风险不是那么大,弱势震荡的格局很难改变。
商品市场:贵金属跌幅居首
遭殃的不只是股市,6月的商品市场也是哀鸿遍野。金属市场上,上海期货交易所沪铜主力合约Cu1310本周报收于48580元/吨,较月初52590元/吨,下跌了4010元/吨,月跌幅为7.63%。同样的沪锌、沪铝月跌幅也分别达到了2.57%、4.34%。
建筑材料方面,螺纹钢由于前期跌幅较大,略显坚挺,6月收了一根小阳线,而焦煤、焦炭、玻璃等皆跌幅惨烈,其中焦煤月跌幅达到8.68%。
化工方面略有分化,PTA月跌幅2.49%,相对而言塑料较为抗跌。
农产品方面,油脂则是重灾区,以1月合约为例,豆油月跌幅达4.39%,棕榈油跌幅5.71%,而菜油月跌幅则高达12.73%。
前期已经见顶的黄金在这次跳水比赛中表现最为“出挑”,沪金主力合约au1312月跌幅为14.02%,而白银的月跌幅则达到了17.76%。
刘旭认为,对于商品来说,流动性的偏紧会给商品带来负面影响,虽然商品市场更多关心的还是经济发展的前景。“但是在流动性偏紧的大环境下,市场悲观氛围也将得到强化。”刘旭补充道。
根据刘旭判断,经济基本面依然是偏弱的,7月公布的二季度数据很有可能不是很乐观。因此未来的7月、8月市场将处于经济减速的氛围中,加上流动性偏紧的状态,大宗商品的行情更是雪上加霜,未来商品应该仍处于比较弱的一种状态。
具体品种上,刘旭认为,工业品的波动性还是相对比较大,农产品由于刚性需求可能会存在反弹的机会,譬如受天气影响的一些豆类品种。而工业品整体的空头氛围仍没有结束。此外7月份的橡胶可能因为季节因素出现反弹,但是空间不会很大。
债券市场:一二级市场均受波及
资金面的紧张使债券市场也受到了较大冲击。受银行间隔夜拆借利率飙升影响,债券市场也出现了大幅跳水,例如国债ETF一度从100.5元跌落至98元。
兴业银行信用分析师赵承东认为,对于机构来说这次“钱荒”面临着两重压力。首先是收益率一直在涨,机构面临赎回压力,而一些机构由于产品有杠杆,面对的压力则更大。“前一阵子有券都卖不掉,直接导致上半年的盈利全泡汤了,甚至有些货币基金都开始出现亏损,很多基金都赎不回来。”
赵承东表示,下半年会缓和些,但是利率不会回到4月份那么低,经过这样的冲击之后各机构对流动性的防范会做得更好些,可能会考虑把流动性放在第一位。
民生银行昆明分行同业产品经理彭浩告诉记者,目前一级市场的需求锐减。由于缺乏资金,6月的债市已经出现过农发债部分流标,国开债发行暂停,同时较多信用债的发行也进行了延后。在头寸紧张的情况下,部分机构已经暂停了新增债券。
此外,二级市场短中期收益率飙升,高杠杆机构损失惨重。近期的资金价格与债券收益率形成了严重的倒挂,参与回购杠杆操作的机构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这其中也包括了券商、基金、保险等非银行类机构。
“由于资金的状况难言乐观,因此资金与资产价格倒挂的情况短时间内无法平抑,资产业务的开展仍继续受到影响。短期内债券市场更多受到资金面作用而难有起色,有多余自有资金的机构可以关注中期品种在下跌中跌出来的机会。而其他机构可以进行资金价格高企带来的逆向操作,如发行理财产品及资管计划等投向为同业资金、票据相关的同业产品等。”彭浩说。
前景:“缺钱”仍将持续
虽然随着二季度的结束、三季度的来临,资金面或会有所缓和,但是业内人士仍认为,中长期来看,流动性趋紧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
付少琪表示:“短期来看,资金紧张的程度将会明显缓解,但下半年资金整体仍偏紧,因为是政策传达了这样的信号。”
刘旭也表示,资金面的紧张可能要延续一段时间,这和前期的资金流向有很大的关系。
“上半年市场流动性其实是比较好的,但是钱很大一部分流入了理财产品、房地产信托产品等地方。在国家政策收紧之后,人民币升值速度可能放缓,这将导致套息交易发生,进而使得市场失血,并影响到短期市场流动性。”刘旭说。
刘旭认为,流动性收紧的局面会延续一段时间,毕竟看到政府改革的决心是坚决的,传递出来的是希望通过市场的手段去解决目前一些问题。不过他认为,四季度的流动性会有所改善,但是三季度投资者还是要注意流动性的问题。
彭浩也认为,短期来看尽管资金紧张的状况在6月底有所缓解,但根本性的改善还需要一个比较长的过程,资金面这种紧张的状况还将持续。
彭浩认为资金持续紧张缘于四方面原因:首先,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还处在去杠杆的过程中,尤其是之前累积的票据及其他金融资产买入返售的规模巨大,在本月资金急紧的状况下,各机构才意识到降杠杆并且开始行动,这也意味着至少在未来一个月,主动降低杠杆的操作才会大量进行。
其次,虽然央行也表态会释放短期流动性以维持市场的平稳,同时也多次提示大行要出资金,但在“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政策基调下,以往的流动性宽松已经成为过去式,对于中长期资金态势的不乐观集中表现在了3个月以上资金价格的高位运行以及长期资金供需的不平衡。
再次,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不被看好,中国经济的走弱使得资本净流出状况难改。
最后,季末银行冲存款后存款准备金面临的补缴以及财政性存款的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