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美股炒股票,已经成为一段时间以来A股的重要盈利模式,投资者管他叫美股映射。在全球资本市场高度相关的今天,基于板块效应的美股映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市场现象。不过,当美股映射从现象变成挖掘投资机会的重要甚至唯一模式时
,其亢奋情绪下虚弱的逻辑支撑就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进入2014年之后,美股映射逐渐成为结构性行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周二,受业绩大幅增长刺激,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唯品会盘中最大涨幅超过40%;隔夜美股的精彩表现立刻在A股市场引发连锁反应,物产中拓、宏图高科和上海钢联等相关电商概念股次日集体封住涨停。这只是近期A股市场美股映射的一个例子,实际上,最近一段时间蓝宝石、燃料电池等显著走强的概念股,其出发点十有八九都是美股映射。
作为全球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最强的经济体,美国股市的变化势必会对其他资本市场产生重要影响。美股映射并非今年才开始出现。如果从上涨契机看,A股市场2000年的网络股行情就与纳斯达克的大幅上涨高度相关。不过,当年网络股行情最终落得一地鸡毛,也向人们传递出了美股映射中隐含的风险。
一方面,美股映射不具备很强的逻辑必然性,其引发的上涨难免基础不牢。比如,去年页岩气概念在美国股市大获成功后,A股市场也一度涌现出大批页岩气概念牛股。不过,从美国经济看,页岩气带来了能源结构的巨大变革以及相关企业的巨大利润,而其在中国却仍然处于勘探试点阶段。类似的情况在苹果、可穿戴、蓝宝石等一系列A股概念中广泛存在。换言之,美股映射给A股相关概念画了一张“皮”,但投资者其实难以从中找到相应的“心”。
另一方面,美股映射大行其道,透露出市场过于亢奋的情绪。投资本应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旅程,当多数投资者甚至分析师都沉醉于美股的映射效应时,只能表明“赚快钱”的情绪正在市场中弥漫。从历史走势看,这种浮躁的情绪,既是市场泡沫的产物,往往也是泡沫即将破裂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