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证券市场周刊·红周刊(博客,微博)特约作者 点拾Deepinsight
导言:随着投资工具越来越丰富以及互联网带来的便捷,国内投资者也变得越来越全球化,未来我们将不再专注于A股市场,而是放眼全球去寻找最好的投资标的。过去一年里,许多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股价出现10倍以上的涨幅,比如国内一家购物网站唯品会,股价从最低不到5美金,一年多时间,最近最高涨到180多美金,让不少涉足海外的投资者挣得盆满钵满。那么,我们如何能够玩转美国股市,美国股市和中国A股又有那些不同的玩法?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去做一些比较,希望能给您带来一些帮助和启发。
美国刮起中概股浪潮
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企业以互联网为主,许多优秀的互联网企业只能在美国才能买到,所以若真想分享中国互联网浪潮,那投资美国股市则是最佳的选择。过去一段时间我投资了一些中国概念股,如欢聚时代、汽车之家、奇虎360和500彩票网。
500彩票网可以让人们很方便地在移动互联网上就完成彩票的购买,而不像过去那样必须到一个彩票店去买彩票。另一方面,500彩票网上对于体育竞技有着大量专业的分析(而不像过去我们去彩票店,就一个收银的老伯伯在那里,没有任何附加值的服务)。从这个简单的例子看,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是access to the products。这些产品,过去并不是不受欢迎,只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这种access太麻烦。现在有了移动互联网,一切变得简单多了。大家现在可以在手机上买彩票,甚至买汽车、买房子。大家千万不要小看这种爆炸力,这是从无到有的爆炸力,也是影响最强烈的阶段。由于移动互联网带来的access to the products的便利性,让许多有消费能力的人都愿意通过这种垂直类网站消费了。
而另一方面,垂直类网站无论是服务还是专业性都比原来的传统行业要好。比如搜房,你通过互联网实现的房屋一条龙服务远远要比传统的中介服务好,而且更方便,获得的信息也更多。传统的中介服务你面对的仅仅是一个中介,最多是一个中介门店。而在搜房网上,移动互联网能把资源整合,你面对的是一整套最专业的服务。同样的道理,汽车之家可以让你对于汽车的价格、体验、比较等都在移动端完成。这种信息量大大超过了传统经销商。
投资最重要的是天时,我清醒地意识到对于股票推荐成功的最核心因素是我们在一个牛市中,一波移动互联网的大牛市中。牛市,买股票赚钱是大概率的事件。我们只需要去寻找那些拥有独特商业模式,有行业壁垒以及符合移动互联网消费的公司。这些公司往往会在这个阶段出现爆发式的增长。而投资中,最美好的事情就是享受企业爆发增长的那一段浪潮。当然,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对于美股的正确推荐可能大部分来自于天时。不应该对一点点小小的正确而沾沾自喜。只有敬畏市场的人,才能长期存活下去。
许多朋友担心美国经济的复苏能否在2014年持续,从目前的角度看,2014年发达国家继续在复苏通道是大概率事件。
自上而下VS自下而上
上述个股除了需要把脉经济的规律,在美股操作还要注意一些股市内在结构的不同,千万不要像A股炒概念那样,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一旦买错,很容易血本无归。
A股的投资者结构是散户为主,机构投资者只占了大约10%左右。而在美国,机构投资者占了90%。很少有美国人自己炒股。千万不要小看投资者结构的不同,由于市场的“定价权”者不同,这也是造就了A股和美股表现最大的不同。
1,从选股角度看,美国由于是机构投资者主导,很多机构有严格的选股要求,比如市值超过多少水平、盈利增速、市盈率低于多少水平等,这让美国投资者在选股时更加量化,更加价值。大量的高分红,低市盈率,稳定增长的价值股fall into this category,也成为了美国机构投资者的最爱。而在中国,由于散户化的特征(甚至一些基金经理选股时也有散户化的表现),A股投资者在选股时更加“感性”。喜欢选择市值偏小,能够讲故事的上市公司。对于A股投资者来说,成长空间本身比是否真的能成长重要。
2,估值的两极分化。虽然美国3D打印、云计算等新兴产业也能给出超过100倍市盈率,甚至亚马逊到今天都没有盈利。然而美国市场总体估值水平不会分化太大,表现也不会出现非常大的差异。2013年是美国成长股表现最好的一年,大量的高科技股涨幅达到100%以上,然而美国代表价值股的银行板块也出现了整体25%的涨幅。相反,整个A股的银行股估值只有4~5倍,而ROE高达30%左右。另一边的创业板整体市盈率超过60倍,盈利增速却比银行低得多。2013年更是出现创业板指数上涨80%,而主板指数下跌的奇特景象。另一方面,在美国有Carl Icahn为代表的Hostile Takeover(敌意收购)对冲基金。一旦某些企业的估值下跌到非常便宜的地步,他们就会大量收购企业股票,进入这个企业的管理层,董事会影响战略,提高股价。而A股即使成为股东,却也根本无法影响董事长的决策。这也导致许多跌破账面价值的A股公司股价依然不会出现好的表现。而如同之前所说的,在A股空间是最重要的。当大家都发现身边的人开始储蓄搬家进入互联网金融之后,整体银行的盈利空间必然是被挤压的。虽然没有人真正去测算过这种影响到底会对银行利润增长有多大的冲击,银行多少倍的估值是反应这些预期的,但投资者从空间的角度把银行股抛弃。所以在A股,估值便宜远远没有成长空间重要。
3,A股投资行为中的“侥幸”化。从我自己对于股价表现的角度看,A股的投资行为有比较浓厚的“侥幸化”,这也和投资者结构有关。在美国,如果一个公司出现了巨大的利空,股价的下跌基本是在当天就完成到位的。我的朋友告诉我,有一些医药公司在新药研发的第三阶段出现问题,股价会当天下挫97%!而在A股,一个巨大的利空往往是伴随几个跌停后,有人炒一把反弹,然后再下跌完成的。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看,A股投资者的表现更加侥幸。这可能和中国人好赌的本性有关。一旦出现利空,许多投资者是希望等一个反弹再卖。大家都希望不要卖在最低点,希望通过交易能少亏个5%~10%。而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美国市场就显得“严格执行纪律”,这也和美国严格的选股投资流程有关。如果一个公司治理出现问题,或者业绩大幅低于预期,机构投资者往往会一下子卖光所有股票。
当我们把两边市场市值最大的前30家公司进行比较时,就会看到这个巨大的差异。在美国的权重股全都是全球知名的大牛公司,包括亚马逊、麦当劳、可口可乐、沃尔玛等。他们有巨大的护城河、独特的商业模式以及优异的产品或者管理层。而在中国,权重最大的公司以石油、银行为主。这些公司也很牛,但他们的护城河往往是政策方面给予的资源垄断。或者说,中国的权重股以国企为主,那些有着优秀管理层、独特商业模式的民营企业相对市值较小,其中市值最大的腾讯还是在香港上市的。很显然,中国资本这种畸形的权重结构一定会发生变化,慢慢会向美国市场靠拢。
过去几年,宏观策略的因素对于整个A股市场影响越来越小,许多人都说A股越来越变成一个自下而上的市场。而我却认为相反,和美股相比,A股有着鲜明的自上而下的特征。在A股,往往会出现整体板块的上涨,行业远远比公司本身重要。比如去年的传媒、手游板块。板块中个股涨幅、估值的差异不会很大。A股投资者的买入策略更多偏向一篮子买卖,只要行业够好,行业里的股票全都买了,等龙头自己跑出来。而美股更多偏向自下而上的个股挖掘。行业内公司因为资质的差异,估值、表现都会出现巨大变化。所以在美国,好公司比好行业更重要。
长期熊市VS长期牛市
从文化的角度看,美国人远远比中国人乐观,或者这种乐观开朗也造就了美国资本市场的牛长熊短。美国目前大部分婴儿潮之后出生的人都经历过80年代那波20年的大牛市。无论是个人投资的资产还是购买的基金都取得了丰厚的回报。纵观美国过去30年的股市表现,基本上是牛长熊短的特质。即使上一次金融危机的大熊市,也仅仅是从2007年底到2009年初的一年半时间,之后就是连续4年的牛市。而中国恰恰相反,仅有的30年股市历史基本上是熊长牛短。在2006到2007年的大牛市以及2009年的小牛市之后,指数上看基本上就是4年的小熊市。随着余额宝等带来的无风险收益率提高,这也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不愿意投资股市。我清晰地记得2008年10月雷曼兄弟倒闭时,我当时在上海美领馆工作。我身边那些外交官每天都乐观地告诉我自己用个人账户在买股票,告诉我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大机会。而相反,那时我身边所有炒股的中国朋友都告诉我,这波熊市解套后再也不想碰股票这个东西了。当然,背后最大的原因还是长期牛市/熊市造成的线性思维。如同我们在日本的时候无法理解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买房,因为我们经历了房地产20年的大牛市而日本人却经历了20年的通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