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恒指低开0.65%跌破23000点 石油股领跌蓝筹 12月16日消息,油价大跌,隔夜美股收跌,港股ADR下跌,港股恒生指数今早低开0.65%,跌150.55点,报22877.3点;国企指数跌0.77%,跌86.48点,报11126.17点;红筹指数跌0.86%,跌36.98点,报4258.08点。
石油股领跌蓝筹。
亚太股市周二开盘延续跌势 日股跌1.33% 亚太股市周二开盘延续跌势,其中
日经225指数开盘报16872.47点,跌1.33%;韩国首尔综指开盘跌0.53%。
卢布崩盘 普京怎么办?
昨天俄罗斯卢布对美元的跌幅一度高达13%,这种暴跌的势头让人不禁想起1998年俄罗斯债务违约前的情形。《财富》杂志网站高级编辑Geoffrey Smith认为,如果俄罗斯像当年那样爆发金融危机,遭殃的可不只是俄罗斯,不但俄罗斯政府的动向会更难以预测,国内通胀会升破10%、明年经济增长会下跌4.5%,卢布贬值缓和的机会渺茫,西方银行业也会受害。
今年3月俄罗斯合并原乌克兰自治区克里米亚,西方国家和俄罗斯的关系越发紧张,至今仍因俄方支持乌克兰分裂武装对俄施加最严厉经济制裁。卢布崩盘会不会如西方所愿,给乌克兰的僵局带来希望?
Smith预计,俄罗斯不可能因此在乌克兰问题上做出任何让步。经济压力越大,俄罗斯政府就越有可能利用宣传工具,引导国民将经济形势恶化归罪于"邪恶的西方",否认在西方国家看来属于侵略的合并克里米亚行为才是遭到经济制裁的元凶。今年10月的民调显示,绝大多数俄罗斯国民还认同克里米亚本来就属于俄罗斯的俄政府官方说法。
所以,乌克兰的地缘政治危机还不会缓解,会继续影响欧洲、乃至全球经济。乌克兰本国正处违约边缘,违约将冲击欧洲和全球金融市场。而俄罗斯的金融危机比乌克兰的负面影响大得多。西方银行将不得不减计更多的不良贷款,西方的企业也不得不放弃一些投资。巴西等更脆弱的新兴市场接受了大量的西方投资,他们也可能被波及。
Smith指出,现在还应该关注俄罗斯国民对政府的忠诚度。俄政府已经在救助国内最大的那些银行,两家最大的贷款机构VTB和Gazprombank都是"大而不能倒"的银行,他们都提高了各自的资本金水平。但最惊人的莫过于上周俄罗斯最大石油企业Rosneft得到6250亿卢布(即使按昨天的汇率也约合超过100亿美元)的贷款。有了这笔贷款,该公司就能偿还本月100亿美元的贷款,这等于在输出美元。俄罗斯汇市最大的卢布买家Rosneft将大量减少购买量,这可能也是卢布昨天暴跌的一个原因。
如果俄罗斯央行也像对待Rosneft这样帮助其他企业,卢布的贬值将无法逆转。现在俄央行预计,如果油价保持在每桶60美元,明年国内经济增长就会收缩4.5%,那必然导致大批俄罗斯企业违约。
除非卢布急剧反弹,否则俄罗斯国内通胀还会超出俄央行预计的10%。由于今年俄罗斯针对西方制裁决定禁止进口西方生产的食品,等于堵住了40%以上的低成本进口食物来源,加之通胀上升,食品价格与俄罗斯人可支配收入之比已高于30%,今后食品还会更贵。
俄罗斯国内80%以上的存款都是卢布资产,卢布大贬值意味着俄罗斯选民过去14年对卢布累积的信心都会土崩瓦解。昨天10年期俄罗斯国债收益率升至13%,价格创14年新低。这便是失去信心的体现。
普京这样强势的领导者面对巨大的统治压力会怎么做?Smith预计他很可能会用镇压手段。如果镇压不能奏效,就会用冒险的外交政策转移国内注意力。无论哪种结果,对俄罗斯和全世界都是难以想象的苦果。
唯一能让普京解脱的就是国内发生政变,新的领导人顶替他的位子。俄罗斯历史上也有这个传统,不过大家回想下1991年和1993年前苏联解体期间的内乱,就会觉得,到那个地步俄罗斯会变得多糟糕。
这样看来,国际油价如果不能很快回涨,俄罗斯、乃至全球更可怕、更糟糕的形势还在后头。(华尔街见闻若离)
FT:中国股市天量成交启示录
对于一个平时每天成交金额不到3000亿元的市场来说,如果突然成交增加了一倍,达到了6000亿元,那么无疑是算放巨量了。要是在这基础上再翻一番,达到12000亿元,那就堪称天量了。在2007年股市最活跃的时候,沪深股市曾经放出单日成交约6000亿元的巨量。而今,就在12月中旬,人们看到了两市放量超过12000亿元,天量记录由此诞生。
作为最主要的交易数据,成交量的大小对市场来说无疑有着多重提示意义。譬如它告诉人们市场的活跃度如何,股票是不会被追捧,以及全社会的资金流向怎样。还有人根据历史上成交量变化与股市涨跌的关系,总结出“量为价先”的规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先有天量,后有天价”。当然,在实践中量价关系并不是那么简单,而这次股市爆出天量,更是非常值得投资者思考的事件,从中会受到不少启发。
启发之一,是这个市场也许真的不缺钱。自2007年11月股市冲高6100点回调以来,投资者就一直为它的流动性所惑。随着大量限售股的解禁,市场上自由流通股数量在不断增加,而失去了财富效应的股市却再难以吸引新的投资者,相反原来投资者还在不断退出,这就使得大盘从此开始持续下跌,最低时下探到1600点。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在这近七年的时间中,两市的总流通市值一直就难以有效突破18万亿元。应该承认,此时股市的确是表现得很缺钱的,人们对其流动性的担忧,也就成为股市长期不被看好,即便有行情也只能是以中小市值品种的结构性行情的原因所在。
但是,时下的这波行情改变了这种局面。自11月下旬降息以来,大量资金开始进入股市,这直接导致成交量的放大,并且最后超过了12500亿元。这种成交连续倍增的局面明确告诉人们:这个市场其实并不真正缺资金。想想也是,利率下降的同时,客观上也是在降低投资者对股市的风险补偿要求,从而提示出其投资价值的上升。而实体经济的不振,使得各种投资渠道减少,这就在事实上驱使资金流向股市。而这几年来股市不断加杠杆的努力,也令增量资金可以有更多的路径进入股市。当然了,比较明显的大众化财富效应的出现,更是成为引爆这轮资金推动型行情的主要因素。显然,过去的股市缺资金之说,其实是个伪命题。之所以会感到缺资金,是因为市场无风险利率抬高,退市股市缺乏效应,加上没有可靠的资金杠杆。而现在不管是基于什么样的原因,当这些问题开始松动,并且显现出了解决的希望时,资金就会大量流入股市。天量成交的盛况也提醒人们:对于中国股市的潜力,绝对不能低估。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这段时间券商股暴涨吧。
启示之二,是这个市场还远没有成熟。在实体经济还很疲软的情况下,一次非对称性降息就能够促使股市的大幅度,以致众多研究机构判断要到明年才能实现的涨幅在短短半个月呢就可以完成吗?这首先在基本面上是得不到支持的。问题更在于,银行是否一夜之间就获得了估值大规模提升的理由呢?答案显然不是。而现实情况是,此间股市之所以能够持续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作为第一权重板块的银行股上涨有关。而其全部逻辑就在于有大资金涌入。如果说前阶段大资金不看好银行股,以致其跌破净资产是非理性的,那么此时突然大幅拉高其股价,恐怕也很难认为是十分理性的行为。其实,这就是大资金的一种比较另类的炒作而已。与过去资金不太多时抄小股票如出一辙。所谓的天量成交,只是这种炒作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人们把炒作小盘股视为投机,那么炒作大股票难道就一定是投资吗?
有意思的还在于,现在有舆论是将天量成交作为推荐券商股的理由,从表面来看的确也有道理,因为成交放大增加了券商的业务量,改善了其行业基本面。但问题是,这里的推导陷入了自我循环式的相互证明:因为成交量大,券商股就好;券商股好,交易活跃,成交量就更大。但是,只要稍稍动动脑筋就知道,不要说12000亿元的天量成交是不可持续的,即便是属于巨量级别的6000亿元成交量,也是不具备可持续性的。因为如果在一年中每天都有6000亿元的成交量,那么相当于每天要消耗12亿元,全年就是3000亿元。而这显然不是现在的市场所能够承受的。将短期的巨量成交视为常态,以此作为支撑券商股上涨的理由,这是很不严肃的。而这种观点之所以会大行其道,只能说明市场的短视与非理性成分还很重。在去年的“8.16乌龙指事件”中,人们发现股市盲目跟风炒作的恶习根深蒂固,现在看来情况还是如此。这究竟是因为中国股市带有太多的政策市特征,还是由于投机的成分根本就无法出清呢?天量成交告诉大家,对当今中国股市的成熟程度,恐怕是不能评价过高。在这个意义上,对于天量成交,人们还是应该以理性的批判精神来对待。
最近几个交易日,尽管成交量还是很大,但已经开始脱离天量成交区了,一些被爆炒的股票也在慢慢降温。市场有其自身的规律,狂热过后总要复归平静。只是,在这个时候,认真反思天量成交这一事件,并且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还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怎么说,中国股市不能永远不成熟,而它的发展潜力,也只有在理性的轨道上,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造福于社会,造福与投资者。
(来源:FT中文网注:中国申银万国证券市场研究部总监桂浩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外媒:中国将重塑世界金融格局
英国《金融时报》金奇乔希?诺布尔当一个经济主题变成全球热点时,好莱坞从来没有落后过。在未来背景的惊悚片《环形使者》(Looper)中,布鲁斯?威利斯(Bruce Willis)饰演的已退休杀手从2074年穿越回到过去。在遇到年轻的自己后,他建议他不要再学法语,而要到中国去。在未来,
上海是世界的中心,人民币是首选货币。
尽管时间旅行和会飞的汽车可能不会很快出现,但至少有一点似乎比较接近现实,电影里的坏人并非唯一急着搞到几张人民币的人。正如德意志银行(Deutsche Bank)所说的,“中国资本时代”即将到来,全球金融格局可能会发生彻底变化。几名分析人士以及一位中国高官表示,不仅资金正更自由地从中国流出,而且在市场因素以及中国宏大计划的推动下,资金流动的渠道和目的地正发生重大变化。
简而言之,三个重要且互相关联的变化正在发生。中国对于美国国债的兴趣正在减弱,这一兴趣曾经是10多年来全球经济的一块基石。中国正扩大其海外发展计划,以提高经济回报并服务于关键的地缘政治利益。将人民币提升为一种国际货币的做法正逐渐让中国摆脱美元区,令其获得更大自由向外国资产组合投资者的资金开放。
中国正调整战略,从美国国债转移,这是一个缓慢发展的趋势,但上月这一趋势加速,此前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公布了金融改革的10点计划。其中一点涉及中国3.9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投资配置,10多年来,中国很大一部分外汇储备投资于美国国债,这帮助美国利率保持在低位并支撑了西方的经济增长。然而,新的计划称,应更好地利用中国的外汇储备,支持国内经济以及中国高端设备和商品海外市场的发展。
一位拒绝具名的中国高官详细描述了该计划在实际中可能如何操作。“这是一项重大转变,速度不可能过快,但我们希望更有建设性地利用我们的外汇储备,投资于全球开发项目,而不只是条件反射似的购买美国国债,”这位官员表示,“不管怎样,我们在投资美国国债方面通常都是亏损的,因此我们需要找到方法提高我们的投资回报率。”
重塑全球金融格局
中国购买美债的愿望和能力都在下降。中国购买美债最旺盛的时期,是由为中国日益飙升的美元经常账户盈余找到再投资渠道的迫切需要所推动的。中国持有的美债在13年里增长21倍,到2013年底达到1.27万亿美元。
但这些盈余现在正急剧收缩,从2007年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 10.3%的峰值水平降至2013年的2.0%。实际上,如果把金融资金考虑在内,最近4个季度,中国已不再是一个资本净出口国。
过去3年,中国逐渐收缩购买规模对美债的影响显而易见。但分析人士认为,结构性因素将推动未来中国的购买规模进一步下滑。
安石基金(Ashmore)新兴市场研究主管简?德恩(Jan Dehn)表示:“我坚信,未来中国的经常账户盈余将缩窄,因为中国在旅游和服务方面更多的海外支出以及在国内的更大支出能力,可能会促使进口增多。”
所有这些都引出一个紧迫的问题: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变化将对美国债务融资以及全球利率产生多么重大的影响?分析人士看法各异,有人认为美国在金融上的自满将很快被大火吞噬,有人则认为,几乎不会出现什么变化,不必担心。在这两种极端观点之间的人(例如Investec的迈克尔?鲍尔(Michael Power))认为,全球资本流动格局可能会发生颠覆性变化,但并不确定这种结果会出现。
鲍尔表示:“如果中国开始实施诸如开发基础设施、重建穿越亚洲的丝绸之路之类的投资计划,中国将不再将其多数经常账户盈余投资于美国国债。”
10年前,时任美联储(Fed)主席的艾伦?格林斯潘(Alan Greenspan)发现,中国将经常账户盈余投资美债的行为,致使他推升美国利率的尝试告败。鲍尔表示,可以说,此后一直存在债券泡沫。
“如果中国现在重新将这些盈余部署到全球的资本投资,这是否意味着(格林斯潘的)难题将最终‘解决’、但以美债市场崩盘为代价?”鲍尔问道,“如果是的话,这将提高西方的企业资金成本,并将进一步遏制西方已经乏力的GDP增速。”
总部位于美国的经济研究咨询机构Macro Mavens的总裁斯蒂芬妮?波姆博伊(Stephanie Pomboy)认为目前的形势更加危险。“认为全球其他国家(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别无选择、只能依附于美元的观点一如既往地坚定,”她表示,“沉湎于这种错觉的投资者,没有看到美元地位面临的长期威胁,即使美元的使用量在与日递减。”
套牢
然而,还有人表示,中国实际上被套牢在继续稳定投资美债的局面中,因为突然减持其巨额投资可能会令美债价格失控下跌,从而大幅削减中国投资的价值。另外,Emerging Advisors Group的乔纳森?安德森(Jonathan Anderson)表示,中国的美债投资是中国干预外汇市场的副产品,其干预外汇市场是为了阻止人民币汇率出现损害中国出口竞争力的飙升。
很明显,中国外汇储备多元化的意愿正在增强。过去6个月,中国推动创建了三个致力于开发性金融的国际组织: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创建的总部位于上海的新开发银行(New Development Bank);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和丝路基金(Silk Road Fund)。
每家机构都可能、或者明确指明接受外汇储备资金。中国官员称,这些机构的重要性,从它们居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实现“中国梦”这一目标的核心就可以看出来,中国梦旨在恢复中国在其历史上最强大时期曾实现的地位。于上月宣布的400亿美元丝路基金,就清楚展示了中国的远大抱负。该基金多达65%的资金将来自外汇储备,其任务是实现习近平提出的目标:在中亚和欧洲之间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并通过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海上航道开辟一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通过跨边境修建公路和铁路以及对亚洲港口进行升级,中国正将邻国的繁荣与他们与中国的关系绑在一起,”研究咨询机构龙洲经讯(Gavekal Dragonomics)资深亚洲研究员汤姆?米勒(Tom Miller)表示,“这是为了恢复中国在亚洲的核心地位。”
基础设施建设将直接有利于中国大型建筑和设备企业,它们获得了由中国支持的机构提供融资的合约。这进而应会提高中国实现习近平的一项预测的几率:未来10年,中国企业将在海外投资约1.25万亿美元。
人民币国际化
这些开发机构的创建只是中国让金融服务于地缘战略目标的一个方面。一个更早开始但或许更为重要的因素是将人民币提升为国际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
动力源于中国希望在一个由美国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中为自己开拓一片天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速了这一进程,中国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中国经济的命运与美国休戚相关。“我们恨你们”,这是中国银监会(CBRC)官员罗平在2009年表达其失望之情时所说的话。他和中国其他官员认为,随着美联储印制更多钞票帮助美国需求复苏,中国外汇储备的价值将缩水。罗平对一群纽约听众说:“一旦你们开始发钞1万亿至2万亿美元……我们知道美元将贬值,所以我们恨你们,但我们没有办法。”
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现在为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最亲密盟友之一的王岐山于2009年受命负责扩大人民币在全球贸易结算和投资中的使用,这表明了中国的意图。官员们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主要受到一项重要任务的推动:逐渐令中国摆脱对美国的金融依赖以及美国政府对中国国内货币政策的影响。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一个机制,中国正加大贸易和金融中以人民币收款的比例。由于这些收款不必再投资于美元计价资产,因此可以投入国内经济,从而有利于中国(而非美国)资本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快于很多人的预期。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的数据显示,今年10月,超过22%的中国贸易以人民币结算,而5年前几乎为零。来自国际货币清算系统——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数据显示,人民币现在是全球第七大常用支付货币。资产组合投资者正寻找投资机遇,特别是在上月“沪港通”开通以后,沪港通为持有离岸人民币的外国人提供了目前为止最自由的进入上海股市的途径。西方政府也在支持人民币,过去几个月,英国、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州以及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发行了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财政厅厅长麦德庄(Michael de Jong)表示,此次发债实现了几个目标,包括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以及吸引来自美国的金融服务。
他补充称:“我认为人民币完全国际化是不可避免的;这只是时间问题。”
这种乐观看法将受到中国的欢迎,中国正推行其宏大计划,以打破美国在全球金融领域的主导地位,并创建一个与之匹敌的以中国为中心的体系,其核心就是强大的人民币。当然,很多因素可能会阻碍中国的愿望。然而,即便中国的设想仅实现一半,其对美国债务融资、开发性金融的未来以及中国金融市场向国际资本开放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译者/梁艳裳
俄罗斯货币一天贬值11% 央行火线加息至17%
北京时间12月16日凌晨消息俄罗斯央行临时开会决定将基准利率从10.5%上调至17%。周一俄罗斯货币卢布疯狂贬值13%以上,截止至发稿时跌幅有所收缩,但仍在11%以上。
俄罗斯央行的公告称,加息以遏制卢布贬值和通胀风险。
俄罗斯2014年已经六次加息,之前投入超过800亿美元外汇储备也未能阻止卢布贬值49%。卢布是今年全球表现最差的货币。俄罗斯总统普京本月呼吁采取严厉措施打击外汇投机分子。因为3月份入侵乌克兰的克里米亚半岛,美国及其盟国对俄罗斯实施制裁。
沪港通30天理念发生化学反应 上市银行估值穿越 上市银行实现估值"穿越" 破净股仅存三家
截至昨日收盘,两地上市的9家银行股中,仅
工商银行"硕果仅存"的呈现出H股溢价,其余银行都面临H股折价、A股溢价的局面
对于上市银行来说,玩星际穿越或许并没有那么难。
2014年,上市银行实现了估值穿越--从16家银行10月底的全面破净到12月8日一度全面消灭破净股,历时不足两个月。
此外,两地市场的资金也纷纷穿越至对方市场淘金,沪市银行股更是成为沪股通的"热门选择"。截至昨日收盘,两地上市的9家银行股中,仅工商银行"硕果仅存"地呈现出H股溢价,其余银行都面临了H股折价、A股溢价的局面。
银行股估值
全年跌宕起伏
从整体来看,2014年银行业估值跌宕起伏。
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银行业整体的估值震荡十分剧烈,最低点(产生于今年1、2月份)与峰值(产生于12月份)之间相差逾六成。
其中,今年上半年银行股估值长期低位徘徊,以"史上最白菜价银行股"形容也并不为过。从16家上市银行股东数据来看,散户股东呈现持续流失态势,而机构股东则稳中有升。不过,由于机构密集驻扎导致的"互相观望情绪",银行股的成交并不活跃。以国有四大行为例,截至今年中期(三季报数据中有关机构持股数据的披露不完整),工商银行共有101家机构入驻,合计持股占比为1.85%;农业银行则有114家机构入驻,合计持股占比为2.74%;中国银行吸引了94家机构,合计持股占比为0.41%;建设银行A股共有89家机构入驻,合计持股占比为1.31%。而2013年中期工、农、中、建四大行的机构合计持股比例分别为1.83%、2.72%、0.45%、1.29%,对比去年中期的数据可以发现,四大行的机构持股比例大多有提升。市场人士表示,"机构虽然将四大行等银行股作为标配,但是并不力挺,由于参与机构众多,反倒成了'三个和尚没水吃'"。
局面的改变发生在沪港通预期明确之后,四季度,沪港通通车,银行股也真正展现出蓝筹的力量。
沪港通30天
理念发生"化学反应"
根据港交所的统计数据显示,沪港通自启动以来,四周时间每日的买盘均多过卖盘。自11月17日沪港通推出至12月12日的20个交易日,沪股通平均每日成交为58.4亿元(人民币),平均额度用量为32.9亿元,占每日额度上限130亿元的25.3%。
同期,港股通平均每日成交为7.57亿元人民币,平均每日额度用量为4.77亿元,占每日额度105亿元上限的4.5%。其间,沪股通最高单日
总成交额为11月17日的121亿元,港股通则为12月5日的20.3亿元。
对于上市银行来说,沪港通的通车带来了资金面和投资理念的重大变革。
Wind数据显示,16家上市银行11月17日以来,二级市场日均成交额合计为504.09亿元,为今年以来至沪港通通车前上市银行日均合计成交额71.28亿元的7.07倍。
其中的11月28日,银行股出现集体异动,整个板块飙涨近8%。在沪深两市16只银行股中,有6只涨停,另有1只几近涨停,此外涨幅最低的工商银行当日股价也上涨5.48%。沪深交易所11月28日的龙虎榜信息显示,当日光大银行、交通银行、平安银行、宁波银行的涨停背后都有机构资金做主要推手。此外,有"QFII大本营"之称的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东方资财席位当日一口气买入10只银行股,包括兴业银行、北京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光大银行、建设银行、平安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均为零折价率成交,卖方为北京高华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北京金融大街证券营业部席位。
"沪港通通车初期能带来的资金还是有限的,但是最关键的是它带来的投资理念的转变,从目前银行股等大盘蓝筹的市场表现来看,机构投资者的操作手法恐怕也不是对于港股市场的简单复制,而是对两地投资者的操作手法进行了'综合化学反应',因此在市场面上表现出来的就是更具估值弹性的蓝筹",一位资深市场人士点评称。
也许正是由于理念的改变,银行股能够迅速地扭转全面破净的局面,截至12月8日,16家上市银行一度出现了市净率全部高于1倍的局面,此后虽然随着市场波动估值有所变化,但是截至昨日,16家上市银行中的13家仍成功避免"股价打折",仅3家银行破净,不过,最低"折扣"也高于九折。
H股溢价被压缩
工行成"唯一"
早在沪港通通车以前,市场就普遍预期两地上市银行股的AH比价空间将被压缩,从理论上来讲,估值差甚至可能被抹平。
记者统计发现,由于沪港通带来投资理念改变以及多方面综合因素影响,近一年多以来原本长期呈现的7家银行H股溢价的局面已经转变。
截至昨日收盘,9家两地上市的银行股中仅工商银行保持H股溢价,其余8家银行均面临H股折价的局面。其中,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的折价率控制在10%以内,建设银行、民生银行、光大银行的折价率均超过了10%,中信银行的H股折价率超过了20%。
从上述表现来看,多家银行的估值差距不仅没有被抹平,反而被拉大了(沪港通通车初期的几个交易日,两地上市银行股的整体估值最为接近)。
相对而言,四大国有银行的H股估值与A股最为接近,这反映出两地投资者对于四大行的判断比较趋于一致。(证.券.日.报.张. .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