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认为打新使中资银行产品收益高于外资
本报讯
日前,中国社科院金融所推出银行理财产品评价报告,对2007年近千只产品进行了评价。
报告显示,2007年理财产品具有三个特点:第一,人民币产品的投资价值显著高于外币产品;第二,股票以及包括股票和其他资产在内的混合类产品的投资价值高于其他类别产品;第三,中资银行的人民币股票、混合类产品全面超过了外资银行,但如果剔除掉打新股产品后,仅比较联接境外股票的人民币股票产品,中资银行产品的收益和风险指标明显落后于外资银行。
社科院金融所结构金融研究室主任殷剑峰介绍,2007年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继续呈现出爆发性的增长,人民币产品发行了1302只,外币产品发行了1760只。在人民币产品中,与信用和股票相关的产品数量达到了70%左右。而在外币产品中,普通产品居主导,结构产品中股票联接产品占据半壁江山。从银行类型来看,中资银行重数量,外资银行重设计的局面没有改变。
报告指出,2007年人民币产品的一大特点是出现大量的打新股产品,占人民币股票产品的比重高达47%,这是股票类产品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而2007年中资银行理财产品的高投资价值几乎完全归功于打新股产品。从136只产品平均结果看,打新股产品具有惊人的高收益特征,其收益在99%的概率水平下最低也有9%左右。
报告认为,数目众多的打新股产品本质上反映了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缺陷:询价制度流于形式使“新股不败”;发行过程过度向机构投资者倾斜、以资金多少作为配售依据。这些缺陷使得获取一、二级市场超额收益的打新股产品深受欢迎。
报告显示,由于境外股票市场受次贷危机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加上银行产品结构设计存在问题,2007年联接境外股票的产品表现较差,人民币境外股票产品评价中有6只产品出现负超额收益,美元境外股票产品的评价中,也出现了4只超额收益率为负值的产品。而且,花旗、渣打、东亚、华侨等外资银行的产品也出现了低收益、零收益现象。尤其是东亚银行,近3年来几乎每年都会出现一些投资价值极低的产品。
另外,以同样联接境外股票的产品相比,中资银行的表现要差于外资银行,而负超额收益的产品也较多。报告认为,中资银行的产品基本来自外资银行,这种现象表明,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中资银行必须提高自身的产品设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