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炒邮网论坛是收藏者使用量最多覆盖面最广的免费中文论坛,也是国内知名的技术讨论站点,希望我们辛苦的努力可以为您带来很多方便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浏览完整版]

标题:结构性产品是“妖魔”?

1楼
震荡上行 发表于:2008/3/12 13:26:00
  宛如皇帝的新衣。



  当浦发银行第一款结构性产品不幸被莽撞的“小男孩”发现“零收益”之后,铺天盖地的质疑随之而至。

  “零收益”风波成为银行面对的第一次“理财危机”。

  一个原本是“低风险、低收益”,为保本设计的产品,何以被冠以高高的预期收益,并裹上各种迎合市场口味的营销糖衣,摆上银行的柜台,并一度大行其道?

  难怪一位银行的产品经理感叹,设计结构性产品,重要的不是结构,而是概念。

  不过,糖衣终会融化。

  “零收益”刺激了投资者们的“偏见”:“为什么股票都涨了,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却为零?”

  回归辨证。

  或许不能因为“零收益”就一概否定结构性产品,但是显然急于完成业绩的银行把它们卖给了不合适的人,因为这些投资者要的不是低风险的保本,而是预期的最高收益。

  15款确认,13款疑似

  “零收益”完全名单

  继浦发银行(600000行情,股吧)、民生银行(600016行情,股吧)和深发展银行之后,东亚银行、渣打银行、平安银行和中国银行先后暴露出零收益,乃至负收益的理财产品。

  “零收益”危机持续扩大。

  本刊深入统计了上百款银行理财产品,发现“零收益”波及的产品数量远比目前发现的多。

  根据本刊的数据,已经到期的产品中,至少有15款确认零收益;而尚未到期的产品中,则有不少于13款产品“疑似”零收益。
  15款确认“零收益”

  据本刊不完全统计,到期结构类产品中,已有15款产品出现了零收益,其中,股票挂钩类有5款,其收益公式大部分都与股票的同涨、同跌或者涨跌幅度有关(见表1)。数据显示,这类结构性极容易出现零收益。

  除了和股票挂钩,汇率挂钩产品也感染了“零收益”流感。

  例如渣打银行在2007年推出的8款挂钩欧元兑美元汇率产品,收益均为零。

  不仅如此,民生银行也有一款欧元兑美元汇率挂钩的产品——“人民币0701期”出现了零收益(见表2)。

  导致其汇率产品出现“零收益”的原因在于外汇市场出现反转。这期间美元汇率大幅下跌,而欧元汇率不仅没有下跌,反而大幅上升,从而导致该款产品不能满足设定的收益条件,投资者无法获得理财收益。

  另外,今年1月到期的中国银行汇聚宝0703B理财产品,产品收益挂钩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但由于原油收盘价超过产品设定上限,产品最终收益也为零(见表3)。

  13款疑似“零收益”

  本刊扩大了统计的范围,数据显示,未到期并且持续运作超过3个月的结构性产品中,至少有13款收益仍然为零,甚至为负(对不完全保本产品)。

  其中,东亚银行的“利财通1号”浮亏60%多。

  “利财通1号”是东亚银行于2007年9月推出的一款结构性的QDII产品,与四只一篮子股票挂钩。

  根据产品说明书,东亚银行称,“不论股票表现如何,投资者于首月均可获得‘30%’的年化收益”。

  但是这其实是一个虚像,其“30%”的年化收益,实际的收益率也只是2.75%。业内人士称,用年化收益夸大实际所得,这是理财产品宣传时候的一个惯用手法。

  不过,年化收益尚未落袋为安,巨额亏损已然出现。

  东亚银行提供的数据表明,2008年2月14日,扣除3%的相关赎回费,并已减去首月已派发的固定收益2.75%后,此产品市值为36.82,如果投资者提前赎回,100美元投资本金目前市值仅为36.82美元,浮亏63.18%。

  除此之外,渣打银行有两款产品——“金猪宝贝”和“瑞银新兴基建股票挂钩可转换结构性”和东亚银行的“利财通”系列1的收益计算方式类似,其收益率均与篮子股票中最差股票的表现相关。

  根据本刊的统计,“疑似”零收益产品中,有2款是“博弈”股票的同涨同跌。例如,工行的“珠联币合”全球旅游股票挂钩和全球婴儿用品股票挂钩(见表4)。

  除了“博”同涨同跌之外,部分产品还要求同涨同跌的幅度一致,其收益计算公式和浦发零收益产品类似。

  例如,民生的“非凡理财12期和15期”和建行的“汇得盈07年第三期金融行业相对表现”。

  根据本刊对于“零收益”产品的统计分析,挂钩股票类的产品中,需要同时满足同涨同跌,且涨跌幅度基本一致这两个条件的产品,其出现“零收益”的概率是最大的。

  另外,即使不要求幅度一致,在“博”几只股票同涨同跌的情况下,如果挂钩股票太多,这类产品出现“零收益”的概率也会加大。

  不仅如此,本刊调查,除了和股票直接挂钩之外,部分产品还选择和一篮子股票的平均表现水平挂钩。例如,光大银行的4只“同升系列”的产品,其收益就与挂钩篮子股票的平均表现水平相关。

  再如,交行的“金橙3号”也是与挂钩标的的平均表现有关。不过,在此基础上,交行的产品还要看平均表现值乘以参与率后与5%的差值,只有大于5%的情况下,客户才能获得收益,收益条件更为严格。

  但是,业内人士认为,相对而言,和一篮子股票的平均表现水平相挂钩的结构实现正收益的概率,比同涨同跌,并且幅度一致的要大。

  小概率的高回报

  结构性产品“零收益”危机

  农历春节之前,浦发银行一款“零收益”的结构性理财产品引发了一场“雪灾”。

  高收益的幻想破灭之后,“零收益”的现实把这一类产品打回原形——被层层营销概念糖衣包裹的它们,或许只是一个“低风险、低收益”的产品。

  所谓最高收益其实是一个发生可能性很小的事件,这和部分产品宣传的卖点大相径庭。高预期收益不是诱人的馅饼,而是营销的噱头。

  不仅如此,无一例外地,几乎所有国内商业银行销售的结构性理财产品,都“批发”至国际投行,究竟是国内银行“上当”国际投行,还是市场对结构性产品本身存在误读?

  “零收益”警钟

  一年之前。

  2006年12月28日,浦发银行第九期“汇理财”F2人民币理财计划在全国数城市发行,该产品为结构性产品,其收益与建设银行、中国人寿、中银香港和招商银行四只H股挂钩,期限一年,并不能提前赎回,预期最高收益率为16%。

  一年之后。

  2007年12月24日,浦发行发布的收益公告显示,该产品收益率为零。同时由于利息税调整,客户的最终收益率仅为0.0396%。而同一期间,四只股票中的三只股票无一例外都上涨,其中,建行(0939.HK)上涨31.29%、中国人保(2328.HK)上涨47.41%、招行(3968.HK)上涨96.25%。

  股票上涨,挂钩的银行理财产品却只有零收益,浦发的该款结构性产品引发市场质疑。

  本刊发现,“零收益”并不是个案,只不过浦发不幸成为“先烈”。

  例如民生银行于2006年12月8日和2006年12月19日,分别发售的非凡理财人民币12期和15期产品,期限两年。

  产品挂钩中国人寿(2823.HK)、平安保险(2318.HK)、中国人保(2328.HK)、中行(3988.HK)、建行(0939.HK)、交行(3328.HK)、工行(1398.HK)、招行(3968.HK)八只股票,期末按照这8只股票价格的增长率进行排名,产品的收益率即为“32%-[前三名股票的走势平均值-后三名股票走势的平均值]”,预期最高收益为32%。

  但是,根据本刊的追踪,从2006年12月8日到2007年12月31日,最好的三支股票涨幅的平均值与最差的三支相差154.88%,即使经历了2008年1月22日股市的暴跌,截止到1月31日,最好的三支股票涨幅的平均值与最差的三支差值仍为90.47%。

  因此,截至1月底,民生银行的该款产品收益率依然为零(见表1)。

  “只有在2008年底产品到期时,差值缩减到32%内,客户才能有收益,如果其中的一些个股受到投资者的热捧,产品到期时,投资者同样很难获利。”民生银行的客服人员表示。

  不仅如此。

  招行的“金葵花08系列之跑赢大市”亦有类似容易出现零收益的产品结构。只有观察日中,挂钩的5只股票与盈富基金的差值全部大于或等于5%,客户才能获得12%的最高收益,即收益率=12%-(最优股票的股值表现-最差股票的股票表现)。否则,收益会大打折扣。

  小概率的高回报

  “这么大的牛市,收益率怎么会低于定期存款利息呢?” 对于浦发银行零收益的结构性产品,不少投资者表示质疑。

  不过,多位银行的产品经理表示,这其实是对结构性产品的一个误读。

  因为虽然挂钩股票,但是这类产品其实并不直接投资挂钩的股票,其收益的计算往往和股票的价格波动相关联。

  例如浦发银行这只引起争议的产品,其收益率=最大值[16%-(最好的股票表现值-最差的股票表现值),0],其中股票表现值=(股票在2007.12.19的收盘价-股票在2006.12.28的收盘价)/股票在2006.12.28的收盘价。

  这意味着,该产品的收益其实和单只股票的涨跌关联不大,而是和股票间的涨跌幅之差相关。

  按照这样的收益计算公式,该产品的最高预期收益为16%。

  为检验该款产品的可能收益,本刊进行了数据模拟。

  本刊以浦发银行的产品为例,假设四个股票都大涨,并且模拟各个股票的表现值,根据上述公式得出产品收益率(见表2)。

  数据显示,如果要实现最高收益16%,需要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四只股票必须同涨同跌;并且涨幅和跌幅必须完全一致。但是,从统计学的角度,这样的概率是相当小的。

  如果最好股票与最差股票的表现值相差大于或等于16%,那么,不管单只股票涨几番,收益率仍然为零。

  无独有偶。

  本刊发现,取了类似浦发“汇理财”产品结构的深发展“聚汇宝超越计划2007年1号与2号”产品也遭遇了“零收益”的厄运。

  其结构与上述浦发行的06F2计划完全相同,理财收益=Max[0%,19%-(最好股票表现-最逊色股票表现)]。所挂钩的三只股票中,由于中国银行在2008年2月1日的收盘价低于了起初价,导致最好股票与最差股票的差值为36.31%,远远高于16%,因此到期收益也为零。

  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品经理表示:“(浦发)此类产品均为保本型产品,客户是用一年大约2%的定期存款利息去博16%的收益,概率自然很低。这就像买彩票,用2块钱去博100万,中奖的概率当然很低。收益与风险是对等的,如果客户既想保本,又想获得高收益,其实是一个两难。”

  但反对者认为,在多数情况下,银行方面在提供给客户的“产品合约”中,只是简单的说明产品的最高收益和最低收益,而对“客户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有多少”,并没有在合约中说明。

  不仅概率较小,熟悉结构性产品的人士还称,目前很多结构性产品在出售的时候,都会提供一个报告,利用过去几年的数据,说明这个产品的可能收益是多少。其实这种算法是存在一定问题。因为对于结构性产品而言,多数收益率的计算都是波动性相关的,例如涨幅之差。对于波动而言,过去的数据并不能预测将来。

  比如民生银行“非凡理财—港股投资夺标计划”,如果挂钩的9只股票同时上涨,客户即才能获得收益,而在其宣传的投资价值分析报告中,对产品的举例说明,只列举了一篮子股票上涨的不同程度对应的客户收益情况,并未对股票下跌情况下客户的收益情况进行模拟。

  不仅如此,部分银行的理财师在销售产品时,不但不提示产品风险,还利用投资者只关注预期收益的弱点,使用一些“预期收益有多高”等词汇误导客户,银行与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

  期权玄机

  本质上,结构性产品是一个低收益产品,但是每个产品都有一个诱人的高预期收益,其中的奥妙就在于期权,期权的好处就在于用较小的成本却博取较大的收益。

  前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产品经理介绍,一般是银行将募集的资金,先扣除一小部分资金做为银行的利润,再将剩余的大部分资金分成两个部分进行投资:一部分用于购买国债、央行票据等固定收益类产品,实现保本的目的;而另一部分资金向国际投行购入一项挂钩股票的期权,博取高收益,并付出相应的期权费(见图1)。

  因此,所谓结构性产品的最高收益,其实是来自期权部分。这也是为什么结构性产品虽然挂钩股票,但是不直接投资股票的原因。

  前述人士称,“浦发06F2计划募集资金的投资方向当然也不例外,只不过另一部分资金是向国际投行买入了一个特种(变异)期权,就是将买入、卖出看涨期权和买入、卖出看跌期权进行组合后的一个期权。”

  “另外,从期权的角度而言,股票挂钩类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即高息票据和保本票据,而06F2计划实质上是一个保本票据,产品到期收益为‘基础资产的本金+基础资产的利息+期权收益’,而期权部分的收益出了问题,从而导致这个产品收益为零。”

  熟悉结构性产品的人士称,无一例外地,国内银行购买的期权几乎都批发至国际投行。因此,国内银行和国际投行之间存在不同的利益切割。

  “银行是通过批发投行的期权组合成理财产品,再以零售的方式卖给客户,从中赚取其中的差价。”前述产品经理补充说。

  而“投行赚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通过与其他客户进行期权交易,从中赚取期权费;另一种则是通过购买股票去对冲风险,这是一个‘平盘’的过程,而不是‘对赌’的概念。”(见图1)

  前述产品经理称,期权的选择主要要看三个方面:成本、收益,并结合金融市场的情况。实际上,由于竞争者众多,实际上价格还是比较透明的。

  结构性:是不是“妖魔”

  不能因为‘零收益’风波,就把结构性产品打入十八层地狱。

  其实,结构性产品一般为保本型产品,“低风险,低收益”其最大的特点。其产品的实质是用利息购买期权去博取更高的收益,整体而言,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的确是比较小。

  换个角度,其最坏的结果也只是输掉利息而已,因此适合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对于结构性产品,并不能因为单只股票表现好,就代表产品收益高。其收益表现通常是与股票的涨跌幅度是否一致相关。

  根据本刊统计,虽然部分产品收益表现不尽人意,但也不乏可以圈点的产品,不过结构设计和上述产品形式有所不同。

  例如,浦发行的“汇理财06年第九期F1计划”,到期实现了7%的预期最高收益,同时由于利息税调整有利于客户,实际收益率为7.0438%。

  同为结构性产品,为何收益有如此之大的差异呢?据浦发行的客服人员介绍,如果这一产品所挂钩的四只股票的收盘价均大于或等于初始价格的100%,客户可获得7%的最高收益,与F1相比,获得最高收益的概率相对较。

  而另一款产品“汇理财07年第四期F1和F3计划,收益率=参与率*四个季度锁定表现的平均值,而所谓的“锁定表现”指每个季度末的观察日表现最逊色股票的表现值,截止2007年10月30日,两个产品收益率已分别达到了22.65%和10.78%,由于“锁定收益”,产品到期时,客户的收益率将不低于现在的收益。

  不仅如此,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港股投资夺标计划”挂钩9只港股,因为实现了16%的预期年化收益,在2007年11月15日提前终止。

  另外,银行挂钩股票的结构性产品说明书中,通常会有所谓“倒流测试”,即用过去的数据说明,产品收益可能的分布情况。但是,由于这类产品的收益表现只是与未来某一观察日的挂钩股票的表现有关,因此,过往数据并没有太大的参考意义。


共1 条记录, 每页显示 10 条, 页签: [1]

Copyright ©2002 - 2010 炒邮网论坛
Powered By Dvbbs Version 8.0.0sp1
Processed in 0.07813 s, 2 quer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