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过近两年股市以及债市波动之后,公募基金行业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必要性越发凸显。
此前,21世纪经济报道曾独家系列报道,证监会召集公募基金行业内多位相关负责人就公募基金强化监管和运作管理事宜进行沟通,并形成多项初步的建议和意见。
新规最终如约而至,在3月31日证监会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邓舸表示,证监会将就《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管理规定》)正式对外公开征求意见。
《管理规定》涉及公募基金产品投资比例、风控机制、申赎管理等方方面面,业内人士认为该监管政策的执行将对未来公募基金发展格局产生深远的影响。
流动性风险管控补丁
在《管理规定》发布之前,国内公募基金行业流动性管控机制主要是以法规底线约束为主、以货币市场基金为防控重点。
但近两年风险事件频发让监管层和市场意识到原有的风控框架并不能匹配现有的风险事件,在这样的背景下《管理规定》问世。
也就是说证监会将《管理规定》作为《基金法》、《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运作管理办法》与《货币市场基金监督管理办法》的配套规范性文件,成为针对流动性风险的补丁。
邓舸在新闻发布会上讲道:“《管理规定》要结合最新市场情况与行业现状,对现有监管规则进行全面‘查缺补漏’。以问题为导向,总结2015年股市异常波动以来历次行业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围绕基金投资限制与申赎管理,完善流动性风险管控指标体系,兼顾偏股类和固收类基金潜在风险。”
除此之外,证监会还将通过《管理规定》推动基金管理人针对性建立健全流动性风险管控机制,建立以压力测试为核心的流动性风险监测、预警及处置机制。
在《管理规定》正式实施之前,监管层也给予相关衔接过渡措施,记者了解到对涉及管理人需进行投资调整的事项均给予六个月的过渡期。
“疯狂”委外将迎拐点
“法规内容不仅对行业现有各类偏股型基金、债券型基金以及货币市场基金的投资运作行为进行调整约束,这些细节的调整势必将会对行业未来的产品形态与发展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北京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经理指出。
在所有产品中,货币基金成为了此次《管理规定》重点关注的产品。
此次针对货币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现在三个维度,即控制货币基金无序增长,实施产品分类监管,对货币市场基金设定比普通公募基金更为严格的流动性指标限制。
监管层此次将货币基金规模同风险准备金挂钩则有些超出行业人士的意料,市场认为这一规定将有效限制货币基金规模疯狂增长。
“去年年底,债市剧烈震荡将一些风险传导至货币市场的流动性上,因此,监管层此次意欲通过调控基金规模与风险准备金的关系来有效覆盖风险,较之前的政策设想更为严格。”北京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副总经理表示。
除了货币基金产品外,公募基金的委外业务也迎来拐点。
《管理规定》提出新基金拟允许单一投资者持有份额超过50%的,应采用封闭式运作或定期开放运作(定期开放周期不少于1年)等要求。
华夏基金一位基金销售经理告诉记者:“这意味着以后公募基金在发起设立定制类基金时,必须投入公司的自有资金。按照发起式基金的相关规定,自有资金认购的最低门槛是1000万元,这将极大提高基金公司开展委外业务的门槛。”
另外,此次《管理规定》原有基金“双十比例”投资限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同一管理人管理的全部公募基金持有单一上市公司流通股的比例作出15%的上限等要求也将对公募基金权益类产品投资产生长远的影响。
事实上,此次《管理规定》对未来新产品业务也将产生影响。
如新规要求对于主要投资于非上市交易的股票、债券及不存在活跃市场需要采用估值技术确定公允价值的投资品种的基金,不得采用开放式运作。这项规定就将对未来新三板产品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
记者还从接近监管层知情人士处了解到,《管理规定》后续实施过程中证监拟由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出台相关配套自律规则予以衔接,包括进一步细化完善公募基金压力测试工作指引,制定开放式基金摆动定价实施机制等。(本报记者李洁雪亦对此文有贡献)
(编辑:杨颖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