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为1美元对人民币7.0292元,4月3日报收于7.0192元。人民币汇率破七迎来“六时代”,似乎指日可待。
所谓的整数关口,至少大半都是心理关口,而心理预期的影响必定掺杂一些非理性成分。6.9和7.0之间并无本质区别,真正不同的是先有7.0还是
先有6.9,两个数字间相隔半年还是一个星期。上海世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陈家琳指出,破七云云只是看到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很少人重视人民币对欧元
汇率。
因此,破七时代的投资思路,还是要从长期趋势、从宏观经济中寻找。
人民币何故升值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金融学教授孙立坚说,构成人民币升值的材料很多,但主要是基于以下两大方面的原因:
第一,从对外经济往来层面上看,美国(对中)贸易逆差扩大背景下对中国愈演愈烈的升值“攻势”。他们的主张是:美国已难以吸引足够的外资来弥补经
常项目逆差。主要贸易伙伴国的货币应该相对于美元升值才能吸收美元危机的冲击。根据当时美联储采用的贸易加权美元指数所反映的美国贸易伙伴币值对美元币值
的影响程度,依次为加拿大元、欧元、日元、墨西哥比索和中国人民币。国际收支双顺差状况不断扩大、一枝独秀高增长的中国就首当其冲地成了美国“攻击”的目
标。
第二,从国内宏观经济层面来看,“外汇占款”带来流动性过剩压力。由于中国经济对外依存的程度较高,对外出口和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进成为推动中国经
济高速增长和缓解就业压力两大不可撼动的支柱。为此,中国政府提供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成本的投资环境。强制结售汇制度和固定汇率制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案
例。也就是说,为了保证有限的外汇资源能够用到更好的稀缺资源和技术的进口上,以及鼓励企业出口创汇,长期以来中国政府不惜代价承担企业外汇结算和汇率波
动的风险。于是,企业的出口业绩越好,外商来得越多,双顺差所造成的外汇储备就膨胀得越快,中国货币增长的速度自然也就会增长得越快,流动性过剩的问题随
着投资过热、资产泡沫和通胀压力等宏观经济过热问题开始凸显也就变得越来越严峻。而且,人民币由于内外经济发展的失衡,造成其货币供需均衡的价值开始偏离
国内价格调整后的购买力价值。随着热钱流入的规模变大,为了保证中国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大局利益,缓解流动性过剩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面冲击,中国央行采取
了宏观调控的措施来吸收市场中过多的流动性,但效果并不佳,外汇占款问题越来越突出。人民币增值已经被市场认为是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
人民币升值带来什么
孙立坚教授指出,人民币升值到今天对于各个经济主体的影响是完全不同的,从宏观上看,我们很难简单地以“好”和“坏”来评价,但至少让中国上上下下都开始意识到:在开放经济环境中,人民币汇率的变化,跟我们每个人的利益都息息相关!
对中国政府来说,人民币汇率的改革一旦启动,再不会像汇改前那样,人民币增值压力主要反映在外汇占款对自己货币政策的冲击和国际收支不平衡所造成
的日益升级的贸易摩擦这两大十分明确的问题上,而是让央行实实在在地感到:多了一个需要考虑的货币政策工具和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有时出于政策稳定性需
要,央行可能实在不想用它,但市场会时时刻刻提醒央行不能不用它!否则,很难兼顾到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的两大目标。
事实证明,去年用得较多的传统货币政策三大工具———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操作和加息(调整再贴现率),对抑制流动性过剩的效果并不好。陈家琳预
期,一季度CPI与年初提出的全年4.8%的目标相差较大,今年加息的空间不大,待4月份、5月份的数据出来后再观察。在外需减弱的情况下,为鼓励内需,
政府对加息会比较慎重。更大的可能是上调准备金率。
陈家琳说,预测中国的财政货币政策,需关注美国的政策。美元贬值是阶段性的,相信美元弱势不会一直维持下去。他认为,美国经济正处在衰退期,一次衰退期至少需要一两年的时间才能走出来,现在只能希望这次衰退能够快点过去。但他预计至少要到今年第四季度。
孙立坚较倾向于汇率政策,因为汇率增值,可以缓解通胀输入,也可以直接降低外汇占款,防止流动性过剩所造成的物价上涨、投资过热和资产泡沫的失衡局面。
中国的企业开始意识到汇率的真正意义。汇改之前,汇率风险由国家承担,无论是利润还是成本,无论是资产还是负债,可以不要过多地去控制汇率风险。
但是,汇改开始后,企业开始意识到价格优势衰退的挑战和提高非价格竞争力的必要性,开始意识到货币结算时机和币种选择的重要性,也开始意识到利润(出口)
和成本(进口)、资产和负债的货币匹配问题,有些企业靠人民币汇率的增值做大、做强了(比如,海外并购、进口技术、引起人才、建立战略储备、打开进口商品
的国内市场等),而有些企业为了减少汇率风险不得不走出去另辟蹊径,当然有些企业则因为增值挤掉了价格优势的空间而不得不停工,与之相反,也有些企业很快
找到了规避汇率风险的方法,维持了自己原有的竞争力。企业的这种变化,从宏观层面上看,会带来产业结构的升级,也会导致市场竞争环境的变化。
中国的消费者开始关心自己从事的行业和自己所投资的企业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是好还是坏,是多还是少,开始意识到自己所持有的外币资产和人民币资产
未来的购买力究竟谁强谁弱的问题,比如,当外币贬值较大,而人民币的价格水平又较为稳定时,人们就会积极地增加人民币资产的比例而减少外币的比例,再没有
像汇改前高估外币价值的倾向。正是由于国内消费者这种资产构成的变化,人民币的需求不断变得旺盛,这也是加大人民币不断增值力度的内在因素。这里,除非金
融机构代客外汇理财的业绩足够好足够稳定,或者中国的通胀环境变得越来越糟糕,否则,人们是不会再愿意持有更多的外币了。
中资金融机构和自己的商业客户一起,汇改后,不得不开始考虑汇率变化是否对商业利润产生重大影响,不得不思考如何提供更多的专业服务来满足市场对
汇率风险管理的渴望。当然,也不得不考虑自己该如何“转嫁”汇率风险和向市场“寻求”更高的收益以冲销可能引起的损失,以保证市场对自己资产管理水平的信
赖。当自己开始面对越来越多的汇率风险时,中资金融机构感到最大的挑战是熟识国际金融市场汇率走势的专业金融人才。
人民币增值对要求这样做的欧美日政府,对在华的企业和金融机构,对欧美日国内的厂商和消费者的意义也是参差不齐。比如,欧美日政府会关注本国对华
贸易逆差的缓解程度,会关注中国商品对本国产业的冲击是否有所缓解;在华的外国企业会关注人民币增值所带来的老百姓的财富效应是否会推动国内市场的需求力
度,在华金融机构也会尽量争取人民币增值所带来的投资和理财商机,欧美日国内的厂商则关心自己是否能乘机加大中国市场的出口和本国市场的销售份额,而这些
国家的消费者也会关心自己是否能承受中国因汇率升值而输出的通胀,关心自己能否在美国市场中去投资中国的上市企业,以分享中国企业的增长所带来的人民币计
价的丰厚收益等。
当然,上述所有的经济主体,不希望人民币价值存在严重的“泡沫”成分,不希望自己是“泡沫崩盘”后的受害者。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民币增值过
快和过度,都会使人民币资产的海内外持有者变得“神经兮兮”,一有任何的风吹草动,就会争先恐后地逃避,而且互为影响,形成打压人民币的“合力”,不可避
免地会发生像东亚危机那样的债难。
有没有可能建立一个被大家接受的“和平共处”机制———保证人民币的升值一直伴随着中国国力的上升、大家分享到的是中国经济增长所带来的利益,而
不是炒家哄抬价格、你争我夺的结果?很遗憾的是,到目前为止,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合作”先例,所以,事后的风险如何公平地来分担,就需要监管部门吸
取历史教训,如中南美债务危机、墨西哥比索危机、东亚金融危机、俄罗斯卢布危机、阿根廷债务危机等等,事前就得精心设计好相关的制度和防范措施,否则事后
的救市或危机的爆发都会让事前的收益人今后产生更严重的道德风险行为,使受害人今后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失去必不可少的信赖。
投资向何处去
照目前的趋势,人民币破7之后,还会一路继续增值下去。人民币对外购买力将随之上升,但是,对内购买力却因为实际利率(物价水准上涨过快,名义利率上调幅度有限)迅速下降的因素而下降。
可以预料,外贸出口企业的压力必然加大。一下子失去成本优势的企业能否通过海外投资战略、生产管理效率的改善、开发替代性的国内市场、建立良好的
融资环境等方式,走出“价格困境”,将决定其今后生死存亡的结局。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则会利用人民币的强势开展海外并购的运作,寻找更为有效、附加价值更
高的国际产业链中的地位。同样,这样做大做强的战略还是要有良好的制度体系和一流人才管理团队的保证。
中国消费者面临人民币外强内弱的特点,无论是消费支出还是储蓄方式上,会更广泛地去选择价格便宜的商品,收益更高的投资方式。比如,进口消费品的
购买意识和海外旅游的欲望会不断加强。同样,有海外商务和投资题材的企业和金融机构会备受关注。比如,旅游业、能源产业、初级产品行业、素材、技术进口依
赖的行业等股票都可能会被青睐。有实力的海外投资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群的股票也会被看好。当然,这要取决于海内外的实际投资收益差距的大小。不过,目前美国
经济衰退和国内物价上涨的两大负面因素,确实对海内外投资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再加上海内外资本市场在这一轮美国金融的震荡中出现了信心低迷的状态,这
给中国的股票市场的投资环境也蒙上了一层阴影。不过,人们的风险偏好程度会因此有很大的向下修正趋势。比如,越来越多的人会更加偏好投资稀缺的初级产品和
能源产品,甚至大都市热闹区中的房地产,因为这些“资产”存在明显的供不应求关系,从而可以确保未来较大的收益空间。不过,孙立坚认为,这种“无奈”的选
择,事实上对全球产业和新兴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很不利的。
说到具体投资方向,陈家琳推荐轻工业、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等题材,基金可选择一些配置型基金或自己组合来降低风险,债券也是很好的投资。对于基金的选择,应看其管理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而不是看哪个明星基金经理好就买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