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与某朋友聊天,朋友愁眉苦脸地向我抖了一大堆男朋友的种种不是(主要是物质和前途方面的问题),然后问我是否应该再与他继续相处下去。我问她你觉得他今后是否能够有所发展和改进,可不能因为暂时的困顿而放弃经营了那么多年的
爱情哦?朋友更愁了,我正因为不知道所以才烦啊,万一将来他发达了,我不是后悔死了。我又说,年轻人的前途不可以当前状况来判断,如果只是忍受不了目前暂时物质贫乏而决定分手,那么在分手之前,试着问问自己——如果现在只是普通朋友关系而不是男女朋友,根据你现在对他的了解,你预测一下将来他是否会有大的发展,还会不会和他深交?“不会!”朋友比起刚才的犹豫不决此时却是斩钉截铁。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做过很多有趣的研究,解释了人们厌恶损失的心理,解决了过去“期望效用理论”不能解释人们明显的风险偏好行为,完善了在不确定情形下的人类决策行为理论。
当然不只感情,这关乎一个经济学上的概念,叫做沉没成本,意思是已经付出或发生、而且不可收回的成本。经济学对沉没成本的理解是,既然是不可收回的成本,那么它就不应该影响你对未来的抉择。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因为厌恶损失的心理,往往让沉没成本影响自己的决定。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先找出一群持有
昆明好乐迪贵宾卡的客户,而这些客户取得贵宾卡的方式都不一样,有的花了300元办理,有的受到优惠只花100元办理,有的则是朋友相赠。在一个月内统计这些人去好乐迪唱歌的次数,最后一定是花钱多的人去的次数最多,免费的人去的最少,因为这些花了大价钱的人会认为,如果不多去几次,自己的300元就花的太不值了。其实,你投入的300元已经是沉没成本,无论你去100次还是去0次,300元都无法收回,而事实上你去好乐迪的次数应该取决于唱歌给你带来的愉悦程度。如果你几乎天天去唱每首歌都唱了几十遍已经感觉厌烦和疲劳,还仅仅因为自己已经付了300元而常去不懈,就只不过是在追加更多的错误成本。
如果将厌恶损失的心理套用在股市上,有的朋友在买入时就计划涨多少多少就卖,盘算的是自己的成本;上涨的时候,老算自己赚了多少多少,参考的也是自己的成本;下跌的时候,要等到涨回多少多少再卖,惦记的还是自己的成本。当我们因为自己的成本而在决策上犯迷糊的时候,要么就一次一次被深度套牢,要么眼睁睁看着一只只牛股绝尘而去。
其实
股票的趋势,无外乎涨跌。你用10元的价格买了某只
股票,是继续持有还是卖出,和你的买入成本10元没有关系,而是取决你对这只
股票未来走势的预期。如果你预期这只
股票可以上涨到30元,那么即使这只
股票价格现在已经到了20元,在你还没有发现又更大升值空间的
股票期间,你当然还应该继续持有。如果你预期它会跌倒2元,即使你现在已经被套在了5元,也应该割肉斩仓。有时候,割肉也是一种解套的方式,尤其是割掉烂肉,如果能迅速了断并且及时转换到更优质的
股票,往往能迅速收复失地,如果一味在一棵树上吊着,即使大盘反弹,个股也不一定跟随反弹。
与本文开头举的例子相同,很多新股民在买入一只股票时对其很看好,结果由于长时间不涨或者下跌,就变得无法忍受而将其卖出。然而,常常卖出之后股价很快就飙升了。所以,在卖出股票之前,可以问一下自己——如果我手上持有的是现金而不是股票,这只股票跌倒这个价位后,我会不会买进?如果是,那么自然不应该卖出了。卡尼曼耗费多年心血研究关于不确定情形下人类的决策,证明了人类的决策行为如何系统性地偏离标准经济理论所预测的结果,也为现下A股一度走低的情形下不少被牢牢套住的股民一个观念上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