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朱武祥
股市并非一般的商品市场,并不囿于一般市场经济原则,而该遵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常识。在这一理论逻辑下,政府是股票市场的重要利益相关者,政府、上市公司和公众投资者三者之间既有共同利益,又有冲突的利益。如今处于暴跌行情之中的股票市场,不是政府该不该救市,而是什么时机救市,如何救市。
近来,中国股市暴跌。围绕政府“救市”与否有着尖锐对立的观点。反对者认为,“股市自有沉浮,政府不应救,不能救,亦不必救。”这种观点恪守自由市场机制的信条,过于理想化,不是现代金融政治经济学的常识。
历史经验表明,美、英和法等国的证券市场早期阶段,政府未加干预,公司质量鱼目混珠,投资人自身也不成熟,最终导致市场信心崩溃,股市一泻千里,陷入长期低迷之中
在新兴市场,证券价格总体水平往往是由证券供应量与入市资金规模决定的。此时,如果证券完全自由发行和交易,没有管制或放松准入门槛,证券发行规模总会超过投资者承受能力,势必带来股价下跌和市场低迷。
因此,政府有必要适当干预,来维持证券市场的持续发展。例如,在牛市阶段,放松证券发行管制条件,推进证券发行市场化,增加股票供应,支持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加快发展;在熊市阶段,则提高证券发行“门槛”,控制发行节奏,限制发行规模,来稳定市场信心。
事实上,自有证券市场监管以来,政府从来没有对危机坐视不管,即使美国也不例外。原因在于股票市场不是简单孤立的商品市场,股票市场发展越深化,越成为金融系统的核心,与经济和社会就越水乳交融,政府也就越是股票市场的利益相关者。政府除税收之外,还有更大的金融、经济和社会利益。一个投资者丧失信心、长期低弥的股票市场,对投资者、企业和政府都没有好处。
中国股市在短短18年内获得迅速发展,却未发生欧美证券市场早期和其他新兴、转轨经济国家或地区证券市场普遍发生的崩盘现象。这一成就和奇迹正是政府适时干预的结果。
从根本上来说,股票市场不是一般的商品市场,一般的市场经济原则不适合股票市场。股票市场对应的是金融政治经济学原理,政府是重要的利益相关者。面对信心恐慌的股票市场,问题不是该不该救市,而是什么时机救市,如何救市。当然,政府没有必要以维持牛市为目标。
如今,中国股票市场基础性制度、上市公司结构、投资者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投资者承受能力也大大增强。但目前数倍于以往的再融资规模,特别是金融、地产等蓝筹股的融资计划超出一般投资者预期,加上大小非解禁,股票供应规模再次超过市场承受能力。实际上,随着上市公司数量和大盘蓝筹股的增加,上市公司阶段性的融资规模与股票市场承受能力的矛盾将长期存在。这次股票市场暴跌说明,A股市场短期内还难以实现证券发行市场化,需要在提高投资人评价和风险承受能力的基础上,才能逐渐放松。
上市公司、公众投资者和政府是股票市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三者之间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冲突的利益。特别是新兴市场,证券价格总体水平主要由证券供应量与入市资金规模决定。投资者的盈利模式主要是证券短期买卖的正向价差,而不是现金红利。公司希望自主融资,但如果融资规模过大,显著改变了股票供求格局,将影响股票价格和投资者收益。企业需要融资来加快发展,政府则要求股票市场稳定。
政府需要兼顾和平衡企业控股股东与公众投资者、企业和政府对股票市场整体稳定的利益诉求。在三者之间发生利益冲突时,权衡三者利益的轻重缓急,调控市场扩容速度和规模。
因此,在股票市场信心恐慌、持续低迷时期,仍然需要控制证券发行节奏。但由于A股市场基础性制度、上市公司质量、投资者结构和承受能力已经变化,在调控方式上,不必采用以往的提高证券发行门槛的做法,可以在融资规模、融资窗口方面给予行政指导。
另一方面,可以放宽境内外资金进入A股市场的条件,继续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QFII、社保基金、保险资金,境内外私募基金,增加合格投资者的规模,提高市场有效性。此外,还可以加快发展非公开发行的定向发行和私募市场。
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催生了一大批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的中小企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迫切需要上市融资。可以放宽国内中小企业境外上市的限制,使一批优秀企业不因为A股市场承受能力的限制而丧失发展机会。
(作者为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司金融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