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高科每股净资产都要20.85元了,现在股价也不过这个水平,前段时间最低只有19.01元。现在都讲价值投资,这种市净率低于1倍的个股总归安全了吧,总归有投资价值了吧?"一位读者如是说。
很可惜,虽然这位读者使用的数据都完全正确,但是如果因此得出南京高科极具有投资价值的结论,却恐怕过分简单,有被市净率误导的成分。
每股净资产波动正在加剧
曾几何时,市净率是一个比市盈率更为可靠的指标,尤其是针对那些周期性行业的个股---此类股票每股盈利伴随行业景气度可能有极大波动,市盈率也往往会几年前还在上百倍,这几年却十倍也不到,若遇上行业极不景气企业出现亏损,市盈率更是无从谈起。对于此类个股,利用市盈率估值极为困难。
这时候,市净率指标就极具参考价值了。毕竟,无论行业景气与否,上市公司的每股净资产一般不会出现大幅波动,盈利多则每股净资产增加也多一些,盈利少时每股净资产增加的慢一些,亏损则每股净资产也不过小幅下降。正因为每股净资产波动不大,所以由股价÷每股净资产得到的市净率波动也相对较小,在估值上更具参考价值。
但是,许多个股的每股净资产波动却开始加剧。以南京高科为例,2006年年报时每股净资产不过4.108元,2007年开始火箭式增长,一季度为6.818元,二季度为7.577元,三季度为10.724元,年报更高达20.85元,不过一年净资产就增长了407%,如此增速实在令人瞠目结舌。
都是金融投资惹的祸
之所以南京高科的每股净资产会出现如此火箭式增长,仔细看年报,其实都是金融类股权投资惹的祸。
2006年末,南京高科的非流动资产为26.55亿元,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14.38亿元,长期股权投资为5.40亿元,两者合计19.78亿元,占到非流动资产的比例为74.5%。而当年南京高科的净资产不过24.86亿元,两类金融投资占到净资产的比重高达74.5%。
到了2007年末,南京高科的非流动资产为91.73亿元,暴增245.50%。其中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为82.61亿元,长期股权投资为5.32亿元,两者合计87.93亿元,占到非流动资产的96%。南京高科额净资产最新为73.03亿元,事实上两类金融投资占到净资产的比重达到120%。
对于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规模的暴增,南京高科的年报如是解释"报告期内参股公司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上市,公司持有的股权确认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以及公司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股权公允价值增加。"
那么南京高科到底持有哪些上市公司业务,为其带来如此高的收益率呢?再看年报我们可以发现,包括:3060万股的中信证券,6592万股的栖霞建设和2.052亿股的南京银行。这三者在2007年因为上市和股价变动原因造成的公允价值变动额度就将近75亿元。
但是我们也当注意到,年报的数据采用的是2007年12月28日的股价来计算上述股权的价值,但是不过三个月多,上述股票的股价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截至2008年4月15日,中信证券股价下跌35.08元,带来10.73亿元的市值减少;栖霞建设股价下跌7.82元,带来5.15亿元的市值减少;南京银行下跌4.7元,带来9.64亿元的市值减少,三者累计产生的市值减少高达25.52亿元,而2007年南京高科的净资产不过73.03亿元。这意味着若仅考虑这三个股票的市值减少,南京高科的净资产就要缩水34.94%,每股净资产也将因此变为13.56元,目前显然大幅高于每股净资产。
如何拯救市净率分析
由于许多上市公司均大量持有其他上市公司的股权,进而导致每股净资产和市净率亦产生极大的波动。那么,是否有方法拯救市净率分析呢?回答是肯定的。
如果我们认为在给上市公司估值时,其持有的其他上市公司股票据应当按照市值来估值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分别计算上市公司剔除持股其他上市公司市值后的"净市值"和"修正净资产",然后计算这两者的比值作为"修正市净率"。
还是以南京高科为例,2008年4月15日总市值为73.58亿元。其中持有的中信证券、栖霞建设和南京银行市值分别为16.58亿元、9.99亿元和29.55亿元,三者市值合计56.12亿元,这意味着剔除这三公司的持股,南京高科的"净市值"为17.46亿元。2007年末南京高科的净资产为73.03亿元,2007年12月28日收盘价计算,其中持有的中信证券、栖霞建设和南京银行市值分别为27.32亿元、15.15亿元和39.19亿元,三者合计81.66亿元,若剔除这三者的市值,南京高科本身的净资产为-8.63亿元。这也就意味着,若你撇开中信证券、栖霞建设和南京银行股权,必须以17.46亿元的"净市值"去收购一个净资产为-8.63亿元的公司。这究竟是不是一桩理性划算的买卖,就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了。
上市公司持有其他上市公司股权的问题,在西方发达证券市场亦常有出现。但正如此前所述,过于复杂的资产负债结构会带来估值上的麻烦,进而影响上市公司本身的估值水平。所以许多公司往往会选择将其持有的股权按比例转移到股东手中,而自身则瘦身精简。如每股票A还持有0.5股股票B,则经过转移后,原先持有100股股票A的投资者就会变为持有100股瘦身的股票A和50股股票B,如此既使自身业务精简容易估值,也使股东自行可以决定是否持有股票B,而无需受制于股票A董事会的决议。不过,类似的操作手法恐怕在A股市场上短期内还难以出现。(张佳昺)
新闻晨报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