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中登公司上周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哥伦比亚大学在获批QFII资格后的短短两周时间内便完成A股开户,完全不同于此前QFII的行事风格,有人认为,这或许是QFII急切抄底A股市场的心态写照。
在上证指数大跌近50%的迷茫时刻,有着抄底A股“案底”的QFII再度出手马上吸引了市场的眼球。
QFII的规模虽然仅为基金规模的数十分之一,但是QFII却掌握着与其规模不相匹配的“话语权”。
这样的“话语权”得益于QFII们在全球资本市场的影响力,也得益于其在2005年A股破千点时成功抄底给投资者留下的深刻记忆。
千点大抄底
2005年6月6日,A股市场迎来了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上证指数最低触及998.23点,事后看来,2005年的剩下时间都是在为2006年即将到来的大牛市行情做最后的准备,但是在2005年,几乎还没有人闻到牛市的气息,除了QFII。
早在2005年4月份,26家QFII获得的39亿美元投资额度,已接近QFII制度试行阶段40亿美元的上限。而当时,获批额度的26家QFII都纷纷表示,额度已经用完,希望能尽快获得更多额度。
这一阶段也是QFII大举建仓A股市场的阶段,上市公司2005年三季报中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统计数据显示,QFII第三季度投资所有股票和转债的市值为93.58亿元人民币,比第二季度的78.87亿元提高了18.65%,按40.5亿美元计算,93.58亿元人民币的投资额占获批投资额度的28.74%,第二季度这一数据为24.35%。QFII投资额度逐季增加,而且增速加快。2005年9月份60 亿美元的QFII新增额度审批工作启动。
这给了QFII更多的“***”。
2006年一季度,投资者已经可以感受到市场的暖风,但是熊市气氛依然笼罩着市场,机构人士尚不敢轻言牛市的到来。
但是QFII继续加仓,上市公司2006年一季报中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统计数据显示,QFII当年一季度投资股票的市值为183.95亿元人民币,在2005年四季度的104.05亿元的基础上再提高了76.79%。按2006年3月底QFII共计59.70亿美元的投资额度计算,被列入前十大流通股股东的104.05亿元人民币的额度的占获批投资额度的21.79%。QFII持股中,被减持的仅有9只,被增持和被新进的股票数量最多,凸现在人民币升值预期下强烈的入市意愿。
其后,A股历史上最大的一轮牛市被确立之后,QFII已经在收获胜利的果实。
从2005年的二季度开始到2006年一季度,这是QFII对A股进行“千点大抄底”的时候,事后的数据也证明,QFII的抄底是相当成功的。
历史会否重演?
历史的记忆始终挥之不去,在市场跌至现在的点位,历史是否重演便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其实QFII的所谓抄底并非在指数跌至4000点后才发生。
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的统计月报中主要结算参与人人民币结算净额排名前50名的数据显示,在指数从6124.04点的高点开始下跌的2007年10月,QFII就已经出现抄底。当月QFII在深沪两市持有的结算净额为111.5亿元,相对2007年9月的86.2亿元大幅增加。
2007年11月,QFII真正的抄底高峰出现了,当月QFII在深沪两市持有的结算净额为228.2亿元,结算净额是10月的两倍。
但是去年12月至今,上证指数已经从4871.78点跌至今年4月18日的3094.67点,跌幅达到36.5%。
QFII并没有等着指数的大跌,2007年12月,统计数据显示,QFII在深沪两市持有的结算净额已经降至89.5亿元。
由此可见,QFII的撤退速度并不比基金减仓的速度慢。
今年1月,QFII的第二次大规模抄底出现了,当月上证指数下跌16.7%,当月QFII在深沪两市持有的结算净额却高达285.9亿元。
今年2月,A股震荡调整,QFII再度大规模撤退,QFII在深沪两市持有的结算净额仅剩52.2亿元。
进入3月,指数从4348.54点跌至3472.71点,这已经接近去年“5·30”时的低位附近。这一阶段,QFII再度抄底,QFII在深沪两市持有的结算净额升至121.2亿元。
此时抄底的力度已经远远不及2007年11月和今年1月。但是市场的大跌反而促使QFII的抄底行为被投资者所广泛关注。
市场人士认为,现在市场环境已经彻底改变,已经不具备让历史重演的条件。
“2005年,一个从来没有出现过的新事物出现了,那就是股改,现在回想起来,没有人会否认这是上市公司在‘派钱’,但是在当时,熊市思维中,即使是送钱也会被从利空的角度去思考,当时QFII在用正常的思维方式思考,结果就抄底成功了。”深圳一家基金公司的投资总监认为。
但是,现在的市场环境下,无论是基金还是QFII都同样需要正视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出现一个实力比现有二级市场投资者持有的股票市值加起来还要大的“空头”,那就是“大小非”。
“大小非”真正开始作为一个问题而受重视是在2008年初,至今,“大小非”的行为模式以及心态如何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统计,但是毫无疑问的是,他们手中的筹码随时都有可能砸向市场。
“大家主要的担心是,‘大小非’持有的成本很低,甚至有些‘大小非’通过上市公司这么多年的分红早已经收回成本,因此其行为模式是不可以用市盈率来预测的。”上述基金人士认为。
而更有基金经理认为,2005年是“派钱”行情,现在已经是“还钱”行情,“债主”已经站在门口。
如果将现在的行情认定为还钱行情,QFII的抄底便是乏善可陈了。
QFII的输赢账
将QFII的行为和基金进行对比是市场较多使用的评价方式,但是QFII和基金明显缺乏可比性。
“QFII是合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实际是交易通道。有的QFII是身兼经纪商和自营商双重角色。由上市公司那一端披露的QFII持股数据是汇总数据,很难区分汇总数据里面的自营盘和经纪盘。交易所和监管部门是可以看到全部的二级账户的,但这些二级账户并没有披露投资收益率。基金是一个完整的组合投资,有独立的核算账户,因此持股和组合是高度相关的。”银河证券研究员胡立峰认为。
胡立峰认为,简单地把QFII持股和基金持股进行对比,对基金和QFII都是不公平的。
近日200亿美元新增QFII额度开始启用加剧了QFII抄底A股的担忧。而据媒体报道,近期申请增加额度和资格的QFII非常多,已提交申请等待批准的规模超过了200亿美元,出现QFII排队等待批复的盛况。
但是获得QFII资格和额度对于外资大行来说有着多重利益,这跟是否看好A股市场不一定有直接关系。
“QFII排队等批是正常的,即使QFII本身不看好A股,但是QFII作为交易通道的价值还是非常明显的。”熟悉QFII人士告诉记者。
除此以外,申请QFII资格,还可以通过这个低成本的方式将美金换成人民币,由此一年可以获取约10%的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收益。
在这两项利益之后,才是股票投资可能给QFII带来的收益。
“注重业绩稳定与分红能力是QFII最为喜爱的股票类型。”上述人士表示。
2006年之后,个股估值水平的普遍提升已经掩盖了QFII对于个股分红能力的关注,而可以明显看出这种偏好的是,在2005年的熊市行情中,基金持有的大部分是高分红股票。
2005年三季度的数据显示,QFII进入前十大流通股东的120家上市公司中,每股收益在0.20元以上的有80家,净资产收益率在8%以上的有66家;所投资的股票近70%的公司有现金分红预案,且分红比例较高。比如:云天化,2005年预每10股派现1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