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不是每个初入股市的人都跟我一样幸运。
1999年,我在一家企业做企划工作,收入还不错,有点闲钱,就随大流开始进入股市,本金是自己的5万块钱积蓄。我的运气还算不错,刚好赶上第一波科技股的涨潮,我也体验了一把“一夜暴富”的感觉。
表哥算是我最初的投资老师,不过他却因为2000年投资科技股时,没有对大势作出判断,结果被严重套牢,最后不得不斩仓出局。表哥性格很强,发誓此后再也不染指股市,那次打击对他也确实影响很大,整个人一下老很多。虽然我自己没有经历过那么惨的亏损,但他的故事让我对股市的风险有了切实的认识。
而我所经历损失最大的是在去年的“5·30”。在那之前,我买了不少投机股,像ST之类的,盈利很快就到了20%,但“5·30”一夜间让这些盈利全部化为零,还亏了4%左右。还好,我果断斩仓,并换入优质地产股,后来的盈利基本都在30%以上。
做股票一定要对大势有一个明确的判断,比如“5·30”的时候,对垃圾股的声讨一日高过一日,我感觉大势已去,所以果断斩仓;而近期的创投概念股、农业股,虽然我也有短亏20%或30%,但我认为政策面并无重大利空,所以还会一直留着。
事实上,我觉得做股票没有绝对的得与失,我一般也不会给自己设什么“止损点”。如果一只股票不活跃,无论挣赔,统统走人;至于赚,更多看劲道,即使一只股票还在上升途中,如果我觉得它涨不动了,也会坚决出掉。
2006年,一个热心的同事在看过我写的评论文章后鼓励我开博客,而此前我连博客是什么都不知道。不过,我写过10年小说,虽然没有什么大成就,总还算对文学有点心得。我觉得文学和股票有共通之处:它们都是对人、对社会发展的研究。
现在每天有很多股民会去看我的博客,有人问我,会不会因为担心误导大家而产生压力?我的回答是,不会。只要你说出的话是自己内心真正相信的,就足够了,至于对错,本来就没有唯一的标准。
我经常会有意无意地告诉博友们,如果你具备“实力”,你就投机;如果你不具备“实力”,你就老老实实挣高于银行利息那部分,别奢望一夜暴富。而我认为,所谓“实力”,就是对国民经济发展趋势的审视和判断、对管理层素养的认知和理解、对国民劣根性的洞察和批判、对证券市场存在的弊端、漏洞的理解和预见。
严格来说,我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5·30”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当股票投资成为一种风尚》:当股票投资在价值投资理念驱动下成为一种全民性质的投资行为而非股评家所谓的“全民炒股”,用市盈率、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来构建估值体系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而在本币升值的条件下,充足的货币供应表现为各种资产价格的上涨,于是估值体系也面临着重新建立,股票投资因此而成为一种风尚……可是现在看来,管理层的不成熟很难培养起二级市场良性的投资理念。从另外一种意义上讲,鲁迅所痛斥的民族劣根性也制约着证券市场“平稳、繁荣、发展”。
在这种不够完善的股票市场里,选择股票、选择进入和退出时机的标准只能是“人气”。2007年8月,沪指站稳5000点,我作出了沪指外延5500点或6000点的判断,写了《丧钟为谁而鸣》,2007年4月,泡沫声一片,我写了《沪指5000点估值合理》……当大家都在恐惧、都在喊叫泡沫的时候,说明股指还处于一个相对合理溢价的区域,这时候是安全的;而在今年清明节前,我开车到证券公司去了一趟,看见大厅里几乎空无一人,这时候,股指还能跌到哪里?当市场上散户全部套牢,只剩下主力,这戏还有法唱吗?所以我的判断是:无论有无政策性利好,市场主力都要制造反弹,好吸引散户回来看戏。换句话说,没有散户做票友的时候,就是大胆买进的时候。
其实,股市就是一个辩证法,一个简单的因果关系。因为……,所以……。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