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 SiteMap
炒邮网论坛 http://bbs.cjiyou.net/
五一前夕,一份由上海证券交易所撰写的内部报告被迅速提交到证监会。
“这是一组关于QFII在近期相关政策利好出台前后的操作数据。”上交所相关部门的人士对本报表示,数据显示出QFII的操作方向与市场的走向“神奇”一致。
抄底三步曲
4月中旬,上海证券交易所信息中心在市场监察部及交易管理部等部门的配合下,完成了一份对QFII自2008年1月以来详细交易的情况说明。据悉,报告在上交所内部被低调处理,几乎未经任何讨论便很快递交至证监会相关领导的办公桌上。
而相比上交所的不动声色,证监会对这份报告却并不平静。“尤其在和国内公募基金对比后发现,QFII竟成唯一成功把握‘抄底’时机的机构群,而公募基金却是QFII的交易对手。”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说。
虽然外界通过上交所的TopView系统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QFII托管银行的情况也能发现QFII和公募基金近来的操作方向,但此次上交所完成的报告则最为详实。知情人士称,“数据是交易所通过席位划分及结合数据库系统得出,可具体到每一只QFII的操作。”
报告显示:从1月初直至3月25日,53家QFII在A股上的操作大部分为减仓,而其累计抛售规模为234亿元;从3月25日起,QFII开始 反手做多,至3月底的五个交易日内累计净买入达21亿元;而4月2日后,大规模建仓出现,直到4月中旬上交所报告截止时,QFII已完成146亿元规模的 建仓。
事实上,QFII2008年一季报的数据已经显露出其操作路线图的大量信息,而上述人士称,这些与上交所完成的报告也基本吻合,只是报告中增加了更为关键的4月上旬的QFII交易情况。
一季报显示,QFII共出现在137家上市公司前十大非限售股股东中,累计持有市值173.19亿元。其中,美的电器、中联重科、白云机场、大同煤业、世茂股份、格力电器、中国船舶、金马集团、铁龙物流、焦作万方为QFII前十大重仓股。
在行业选择上,QFII一季度重点持有的是机械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采掘业、金属业和房地产业,分别持有市值达74.34亿元、17.14 亿元、13.96亿元、9.81亿元、8.82亿元。而对于2007年持仓较重的石化行业则骤减15亿元,减持幅度达到75%。从个股看,QFII一季度 大幅减持了包钢稀土、中金黄金、盐湖钾肥等有色金属类股票。
而据接近证监会的人士估计,这份报告还对QFII在股票行业的最新选择上做了统计,报告显示,外资在大量减持石油石化行业及有色金属股票之后,在3月底至4月初之间迅速空翻多,并积极买入了金融及地产类股票。
与QFII大举建仓相“对接”的是,4月下旬政策利好开始陆续出台。
在政府打出利好政策组合拳后,股市应声上涨,而此时QFII已经完成建仓。反观国内公募基金,即使在4月上旬,基金仍然是以抛售为主,上交所的数据显示,4月第一个交易周内近半数基金公司大幅减仓,规模总计达159.2亿元。
“显然,两相比较,上交所提供的权威数据不得不让证监会高度关注。”上述人士称,作为监管部门,证监会有必要寻找这一现象的系统性原因。
抄底一个月回放
“现在回过头来看,QFII的操作确有独到之处,对此我们不必讳言。”与许多基金经理不同的是,国泰基金的一位管理人员并不否认在本轮交易中不如QFII,“当时的环境下,QFII和公募基金的行为和判断形成了不小的反差。”
2008年1月15日,沪深股市似乎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结束反弹转而反身向下。其中,上证指数从5500点左右开始一路狂泄,至2月1日时,大盘最深下跌幅度已达30%,收盘则在4300点左右。
然而在此过程中,公募基金和券商对行情的判断依然保持了相当的乐观。“当时我们认为,下跌对我们来说绝对是个机会。”由于1月29日券商定向理 财业务实施细则公布,上海某券商资产管理部总经理对于当时市场的下跌反而显得更加乐观,因为比起五六千点时的市场,4000点于客户做定向理财当然更为有 利。
同时,公募基金在面对市场的回落时也似乎“无动于衷”。
中证登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月末,基金、QFII、保险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在银行托管专户的A股市值达31485.68亿元,比1月仅减少 28.43亿元。不过,2月末在A股托管总额前50名中没有QFII托管银行的影子,而此状况已持续3个月,表明当时QFII所持A股仓位仍然较轻,这同 时亦说明基金和保险并未在2月份及时减仓。
不过,QFII也并没有那么神奇,“其实我们主要的沽售也是发生在3月份。”瑞士银行的一位人士向本报坦言,尤其对个别有色金属股,卖出的价格并不理想,只是躲过了最糟糕的一段时间。
上交所的报告也显示,QFII的抛售一直延续到3月25日。而在此之后直至4月中旬的一个月内,QFII和公募基金走上了两条截然相反的路。
3月25日,被戏称为前次大跌“元凶”的中国平安(601318.SH)悄然见底。当天,中国平安在两次惯性下冲48.30元后被大笔买单迅速拉起,从此便一路走高。
“很多QFII资金都在那天买入了金融股,我们也在其中。”上述瑞银人士表示,“选择那一天并没有什么特殊原因,其实在此之前我们的研究已经认 为平安的经营层面已经能够支持60元以下的股价,而且与H股相比,A股也不存在什么泡沫,只是当时政策面有趋暖的信号,因此我们建议客户买入。”
当时间跨入4月份,QFII的仓位提升迅速加快。正如上交所报告所指,“金融、地产都是我们增持的对象。”来自美国的一家QFII内部人士对本 报表示,“出于增持A50中国指数基金和H股的考虑,我们更青睐于这两类股票,因为金融、地产股不少都是同时拥有A、H股的公司,对我们来说更熟悉一 些。”
得以印证的是,从4月2日开始,A股概念基金在香港市场成交量连续急剧放大,其中A50中国基金连续三日蝉联香港股市成交额冠军,平均成交金额达到60亿港元以上,较之以往激增十多倍。
而QFII聚集的中金公司陆家嘴环路营业部和申银万国上海新昌路营业部的席位成交统计也可发现QFII此时的建仓规模。数据显示,中金公司陆家嘴环路营业部4月头一周里就净买入96.1亿元,申银万国上海新昌路营业部则共计净买入17亿元。
而在QFII敏感地建仓A股的同时,国内公募基金却依然“坚决”减仓。富国基金的一位基金经理告诉本报,“事实上当时的政策面基本处于真空状态,虽然外围的消息很多,但基金经理在相互交流时还是感到比较迷茫。”
同时,4月份对于基金来说也面临着大量分红的现实压力,基金投资者的赎回欲望也比较强烈,因此 “当时很少基金有加仓的考虑”。
基金对环境的悲观估计甚至影响到政策利好发布初期的市场走势。4月21日,虽然有大小非解禁股限制转让的政策,但当天上证指数却高开低走,甚至 在第二天跌穿了3000点关键点位。国海富兰克林基金研究总监潘江指出,不少机构把这一政策利好带来的反弹看成了减仓的良机,而“QFII却比国内不少机 构敏感许多”。
否极泰来,3000点失守之后,降低印花税税率这一更大级别的利好出台,而这时候,很多QFII已经“坐在轿子”里了。
获利50亿元左右
从3月25日到4月24日整整一个月时间里,QFII完成了近200亿元规模的建仓,而此后至今,上证指数已经上涨超过15%,QFII的收获可谓颇丰。
上海某证券信息商的一位负责人士告诉本报,“根据交易的情况来看,QFII此次买入较多的应该是金融类和地产类股票,基本回避了有色金属类股 票。”而根据板块涨跌幅统计显示,券商、银行等金融类板块指数从4月24日至今涨幅已超过25%,最高则接近50%,而地产板块的最大涨幅也在25%左 右。
国泰基金的上述人士由此估算,QFII在这一次抄底的过程中获利有望达到50亿元左右。
“其实并不是老外更聪明,最多是他们更敏感,而更主要的原因在于A股只是他们众多‘篮子’里的一个,从分散投资甚至对冲的角度上看,QFII的 确更有机会比国内机构把握准A股的节奏。”在上交所市场监察部的内部人士看来,无须贬低国内机构对交易机会的把握能力,只要看清问题出现的系统性原因。
上投摩根富林明基金王策表示,从国外引进QFII的经验看,外资在进入本地资本市场时通常都是比境内机构更善于捕捉市场机会,盈利更加丰厚。
事实上,“证监会看待这份QFII抄底报告的态度,也是希望找到使国内机构投资者成为平稳市场的主流,而非增加市场波动的因素。”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还指出,“虽然近日证监会内部一直在讨论这份报告,但会里不会因为这份报告而影响对QFII的既有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