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指3000点究竟是不是"政策底"?有市场传闻,称相关领导召集各大基金主管开会时表示,在没有任何赎回压力、A股已跌至合理水平下,机构投资者不妨放心入市。笔者认为,这实质上表达了当前市场投资群体的一种希望,更多传递的是证券市场坚持市场化从根本上"救市"的方针。
我们可以回头分析一下近期相关政策的内涵。
4月20日出台的《上市公司解除限售存量股份转让指导意见》,实质上是调节了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这一点在4月30日证监会负责人解答有关再融资与大小非压力时,已作了充分的解释。应该说,一开始证监会是想通过着手供求关系作为切入点,但当日市场的表现却有违管理层的意图,从而逼出4月23日财政部下调印花税的政策。但应注意到,管理层近期在媒体中尽可能避免谈及印花税,而此后接连发出的政策是将市场的目光转向与交易制度、发行制度改革相关的聚焦点上。在下调印花税的当天,同时也公布了《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其中就隐含着融资融券业务。
4月26日,证监会发行监管部负责人首次透露了缩小一、二级市场的价差,提高中小投资者中签率的意图。4月30日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强调了发行制度改革的四大切入点。
笔者认为,3000点发布这一系列政策,是因为制度建设需要一个适合的环境,扭转悲观市场预期,需要政府的政策调控来抑制股市的不正常剧烈波动,重新提振投资者的信心,更需要尽快解决现有制度缺陷引发的助涨助跌的特性。反过来说,如果不是直线暴跌至3000点,令制度建设难以推行,下调印花税的政策可能不会出台。因此,政府与市场间的博弈既有共同性,即市场止跌企稳,又具有对抗性,即政府需要中长期根本解决制度问题。这种博弈还将存在于股市运行之中,但并非意味着政府对3000点的担保或承诺,就是一个"政策底"。
笔者要强调的是,此次监管层出台的一系列措施,已被很多人解读为政府的"救市"之举,甚至认为3000点是一个"政策底",笔者更愿意理解为是政府为加快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建设而作出的战术策略与妥协。当前只是在整体下降通道中寻找上轨的上涨过程。
城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