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数年增仓泛海建设,坐拥13.5亿市值———
2007年,中国股市演绎了过山车式的飙升,资本市场的泡沫也给投资者带来了财富的亢奋增长。刚刚出炉的“新财富500富人榜”显示,“散户”黄木顺以13.5亿元身价列该榜单第499位。这是第一位凭借二级市场投资进入富人榜的个人投资者,该榜单也再一次印证了黄木顺是2007年度当之无愧的“最牛散户”。
在“新财富500富人榜”榜单中,关于黄木顺的介绍是,男,其主要公司为位于深圳的川业世纪投资,年龄不详。黄木顺极少出现在公众视野,可以获得的公开信息是,黄木顺是潮州人,拥有澳大利亚国籍。而潮州人是向来以低调出名的族群。昨天,记者多次拨打黄木顺手机,均被告知“拨打的用户已设置呼入限制”。
据了解这是《新财富》杂志第六次推出500富人榜单。此次“富人榜”的入围标准是:在中国成人、来自商界、个人财富不低于13.5亿、主要业务在内地。
■黄木顺的创富线路
黄木顺,今年2月份被发掘,一跃成为内地的最牛的个人股东。仅以其持有的2348.96万股泛海建设、十数亿市值,便令此前包括“刘芳”在内的众多版本的“最牛散户”黯然失色。
泛海建设2007年年报显示,截至2007年年末,黄木顺已累计持股泛海建设2348.96万股,以10.531%的持股比例占据十大流通股股东之首,其余九位流通股东悉数为基金。仅以2007年年底泛海建设45.50元股价计,黄持有市值已经达到10.69亿元。除此之外,黄木顺还出现在北方国际、东华实业、华茂股份等公司的十大流通股股东名单中。
据悉,黄木顺是内地最早的一批股民,有地产股“巴菲特”之称,其投资理念是,选对行业,长期持有龙头企业的股票。其来自股市的第一桶金据称是对中金岭南的投资。而在众多行业中,黄木顺对房地产情有独钟。对比泛海建设历年股东名单发现,黄木顺是在2006年中期首度出现,当时持股数量为694.29万股。此后在两年多的时间内不断加仓,至2007年9月底时持股达到1952.99万股。在2007年,黄木顺重仓泛海建设和中粮地产(000031)两只地产蓝筹,在史无前例的这一波大牛市中,黄木顺的身价被不断推高。
黄木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他曾以两块多的价格同时买入万科A、B股,并持有了7年,只是没有进入前十大名单而已。
■一季度继续加仓泛海国际
黄木顺被市场认为“是一个非常坚决的价值投资者”,一旦相中某只股票,持仓稳定。
记者查阅2008年一季报发现,在2007年年底持有的泛海建设、东华实业、华茂股份、北方国际4只股票中,黄木顺仅在北方国际出现小幅减持,其他三只股票仍在继续增仓。市场人士认为,黄木顺逆势增持泛海建设,一是该股属低位建仓,一路增持;其次是在地产圈有充裕的人脉,黄木顺与泛海系
的卢志强先生关系密切。
然而,2007年11月以来,股市出现的深幅调整,宏观调控对房地产行业的收紧,让“坚持价值投资”的黄木顺损失颇大。其重仓的泛海建设已从9月26日最高71.3元滑落至2008年3月31日的37.65元,持有的其他个股也没能避免调整。
■难以持续的狂欢?
身价缩水的当然不仅仅是黄木顺一人。数据显示,在牛市退潮的2008年3月31日,今年的富人榜前20名富人的身家已较3个月前锐减1871.4亿元,人均财富缩水93.6亿元,平均缩水率高达29.3%。其中,房地产业富人的财富缩水尤为严重,缩水总额达到922.7亿元,而位居本届榜单首位的杨惠妍的财富缩水223亿元,在前二十大富人中财富损失额最多。
杨惠妍在旗下上市公司碧桂园2007年的股价高点时,身价一度超过1300亿。从2008年的“500富人榜”榜单中,可以发现过去一年所有经济风潮的印记,其中最醒目的莫过于财富的大幅上涨。
2007年,中国楼市、股市演绎了过山车式的飙升,资产市场的泡沫带来财富的泡沫。根据2007年12月31日股票收盘价计算的2008年“新财富500富人榜”上榜富人的财富总额达到26027亿元,较2007年的12800.2亿元大增103.33%,他们的人均财富也由去年的25.6亿元提高到52.1亿元。这意味着,“新财富500富人”过去一年的财富增量超过了以往若干年的积累。以上榜富人最早创业始于1978年计算,则富人们过去一年获得的财富超过改革开放29年的总和。
今年的“500富人榜”上榜门槛也由去年的8亿元上升至13.5亿元。从身家超过百亿级的富人来看,今年更是达到了53位,而去年仅为15位。超过200亿级的富人去年仅有两位,今年达到26位。超过300亿元的富人达到8位,去年仅有两位。73.2%的富人财富达到或超过20亿元,而去年的数据是37.2%。各项统计指标显示,2007年富人们参与了一场盛况空前的财富狂欢。
然而,依赖资本市场股指高企撑起的财富毕竟盈不可久。尽管市场中的确有主要依靠娴熟的资本运作技巧来实现财富暴增的个例,但绝大多数泡沫式的财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而在今年3月之后,股市仍在下跌,财富仍在缩水。随着泡沫的崩塌,也许可以清晰地看到真正持久的创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