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一、二级市场的表现可谓是“冰火两重天”。一方面,尽管第二批创业板股票的平均发行市盈率高达83.6倍,但申购者却仍是“一股难求”,网上中签率平均值仅为0.50%,较第一批0.80%的平均值进一步下降;另一方面,首批上市28只创业板股票上周集体表现不佳,平均跌幅达到8.6%,总市值缩水逾125亿元。
产生如此矛盾表现的原因在于,前期创业板股票上市首日被爆炒的“示范效应”,强化了投资者在打新过程中攫取暴利的预期。事实上,多数投资者并没有打算长期持有这些股票。这些情况表明,创业板市场运行已出现错位问题,即投机远大于投资,而笔者认为,“纠偏”的关键则在于放开市场准入闸门,并实行严格的退市制度,放手让市场调节功能充分发挥。
历经“十年磨一剑”,创业板开闸被视为我国资本市场发展中的一座里程碑。然而,在政策诸多“呵护”下的创业板,其上市公司资质已背离该市场的特征,这成为创业板股票在上市首日被爆炒的借口。就市场定位而言,创业板本应是高科技中小创业企业的融资平台,而国内创业板上市公司目前的特征却是一批成立多年、经营传统产业的企业成了中流砥柱,高收益预期与低风险并存,使得市场基本规律扭曲,让投机者顿觉探寻到了攫取暴利、甚至是包赚不赔的“沃土”。
创业板股票中所充斥的短期投机心态,往往让股价表现为暴涨暴跌,严重偏离公司价值。事实上,这也反映出创业板市场“供不应求”的客观现实。相形纳斯达克首批上市2800余家公司的数量,包括第二批即将上市的公司在内,国内创业板寥寥36家公司着实无法与投资者当前旺盛的需求相匹配,其“稀缺性”也助长了“爆炒”之风。以此观之,创业板应当适时展开放开准入的尝试,一旦上市公司数量增多,并实行严格的退市制度,高溢价发行等问题将会得到市场的自行修正,市场将回归“大浪淘沙”的本来面目。
在放开创业板准入方面,我们不妨大胆在创业板尝试注册制发行方式。美国纳斯达克流传一句俗语:“任何公司都能上市,但时间会证明一切。”纳斯达克的发行人先将各种资料完全、准确地向证券主管机关呈报,由后者在未来20个工作日里进行核定,只要符合相关标准,发行人便可轻松上市。但是,公司上市绝不意味着“大功告成”,它们将面临挑剔的投资者以及退市的风险。历史表明,虽然市场偶尔会掀起投资狂潮,造就铁路泡沫、网络科技泡沫,但市场最终会自我纠错,让这些虚假繁华一一落幕。需要强调的是,注册制虽对发行人不做实质性审查,但却实行严格的退市制度,而且一旦发现申报材料虚假陈述或重大遗漏,公司高管将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也只有让创业板不成为“包赚不赔”的投机乐土,才能真正发挥出其为有潜质创业企业融资的本来功能。
(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