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流动性过剩是国际金融市场的普遍现象。充足的流动性一方面为金融市场和商品市场的繁荣提供了条件,吸引了部分投机资金进入商品市场;另一方面,大量流动性对有限商品和金
融资产的追逐也造成了商品和金融资产价格的过度上涨,使商品价格经常在基本供求关系没有出现明显变化的情况下出现大幅波动。由于
期货市场的特殊性,无论是
行情的大幅上涨还是大幅下跌,都会给期货市场的风险管理提出挑战。为此,加强对流动性过剩对商品价格影响的研究、防范市场风险,是非常必要的。
一、我国流动性过剩现状及形成机制分析
流动性过剩是一个世界范围内的话题。1971年8月15日美元与
黄金的脱钩使流动性过剩成为可能,而21世纪以来,互联网泡沫及美国“9·11”事件以后各发达工业国家执行的低利率的宽松货币政策使流动性过剩现象逐步显现。
国内方面,流动性过剩的根本原因是内需不足、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及强制结售汇制度。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作用于实体经济,一方面能够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另一方面导致消费价格上升,货币供应量合适的增长水平应该与国内生产总值与消费价格增长率之和相当。而在我国,根据1998年以来的季度
数据来看,货币供应量M2的增长率一直大大高于适应的水平。其中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投资渠道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导致居民存在避险心理,从而消费不足,国民财产多以
银行存款的形式储存起来,形成潜在的流动性。也正是由于国内消费不足,我国采取出口导向型的外贸政策,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使多余的存款形成生产力,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最终形成巨大的贸易顺差和大量的
外汇储备,给人民币带来升值的压力,而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又进一步吸引热钱的流入。
不过,我们看到,大量热钱流入导致的基础货币增加并没有使M2相应大幅增长,而是使M1的增长速度提高。2007年以来,M2的组成部分M1的增长速度快于M2的增长速度,说明存款活期化现象明显,商业银行出现普遍的“存款搬家”现象。也就是说,热钱流入导致的资金增加并没有像以往居民储蓄形成的货币供应量那样大多以定期存款的形式放在银行里,而是或者以活期存款的形式存在银行里,或者游走于
股票、
房地产及商品市场之间寻求收益。
从不同层次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来分析,美国的过程有所不同。2000年美国科技网络泡沫破灭以后,M1增长速度急速下降,远远低于M2的增长速度。此后,随着美联储降息进程的推进,房地产市场活跃,M1的增长速度逐步上升到与M2大致相当的水平,并伴随整个的降息过程。2004年到2006年,美联储连续17次提高联邦
基金利率,也使货币的流动性逐步降低,尤其是2007年以来,M1几乎停止增长,而M2的增长速度持续高位运行。货币流动性的降低也是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发生后美联储注资救市的根本原因。
美国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比较图
二、流动性对资产价格助长促跌的放大效应分析
由于信心和预期的因素,流动性的扩大和收缩具有自我实现的功能。2006年,我国的货币供应量M2与基础货币的比值(即货币乘数B2)为4.4,货币供应量M1与基础货币的比值(即货币乘数B1)为3.6。也就是说,在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数量一定的条件下,由于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以M1层次计量的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的3.6倍,以M2层次计量的货币供应量是基础货币的4.4倍。如果投资者对市场是有信心的,会有更多的投资者参与市场投资,推动交易量和交易价格的上升。与此同时,资金通过各种渠道从银行流入资产市场,资金流通速度的加快使货币乘数增大,在基础货币数量没有发生变化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增大,从而进一步推高了资产市场的行情。市场行情的上升使投资者更加有信心,流动性扩大完成了自我实现。反之,当行情低迷时,资金流动速度的下降使货币乘数减小,预期的价格进一步降低了投资者的信心,流动性收缩也可能有自我实现。
同时,由于资金的逐利性,某一资产市场的繁荣会有资金的聚集效应。当人们预期资产的价格会进一步上涨的时候,投资者会将本来投向其他领域的资金抽出来投放到预期乐观的领域,也促成了资产价格上升的自我实现。反之,当预期价格下降的时候,资金的大规模撤离会促成资产价格的大幅下降。
三、流动性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分析
如上所述,流动性对资产价格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即人们对资产价格走势的预期。因而,投资者会根据宏观经济层面和
行业发展信息,对商品价格走势形成预期。金融属性强的品种,短期来看其价格与流动性的多少正相关;而长期来看,因为其具有保值作用,具有很强的抗跌性,即经济发展放缓时金融属性强的品种价格走势相对坚挺。金融属性弱的品种,短期来看其价格与流动性的多少正相关;而长期来看,由于最终要回归供需基本面,其价格与宏观经济的发展是正相关的,即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金融属性弱的商品品种价格上升,反之,若经济发展放缓,则商品价格下跌。
四、市场仍面临潜在的流动性过剩的威胁
我国和美国的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值与货币流通速度比较图
从国际市场来看,由于避险情绪的驱使,货币的流动性降低,但由于美联储及世界各大央行注资救市的行动,使得金融市场上的基础货币数量进一步增加。根据上文的分析,货币供应量将会在基础货币的基础上成倍增长,给金融市场流动性的泛滥带来潜在隐患。
与美国相比,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GDP的比率比较高,我国的货币流通速度比较低,如果货币流通速度加快的话,我国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会进一步加剧。
从我国的货币政策调控措施来看,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上升至历史最高水平,向上提的空间越来越小,而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仍然存在,利率提高受美联储降息通道的限制也空间较小,因此,我国商品市场仍面临流动性变化冲击的挑战。
五、加强期货市场风险防范
流动性的冲击使期货市场的风险增大。以连续3月铜期货合约为例,2006年以来,交易价格和交易量大幅波动。截至2007年11月,铜期货合约成交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倍多,成交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4倍多,价格和交易量的大起大落给交易所的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建议期货市场应重视并加强对市场流动性过剩造成的市场风险的防范。
1.加强风险预警与防范
首先,期货市场的运行最终取决于宏观经济的基本层面,对宏观经济指标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风险的预期与把握;其次,金融市场的各子市场是相互关联的,风险也是相互传递的,对相关市场的跟踪有助于我们对风险的判断;第三,通过设计更灵活的保证金、涨跌停板等风险制度,控制流动性风险。
2.加强
会员管理与投资者的教育
给会员单位风险提示,要求会员单位严格管理客户保证金,控制违约风险;同时,还要不断加强对会员单位人员,特别是高管人员和风险管理总监的风险教育,增强期货公司的风险防范能力。教育投资者面对市场价格波动时要树立起两种风险理念:一是期货市场作为风险管理和资源配置的有效工具,其作用是明显的,期货市场固然有风险,但不学会利用期货市场也将面临风险;二是期货市场是双刃剑,在提供管理风险功能的同时,自身也存在风险,投资者要坚持把理性投资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健全和完善内控机制,审慎进行期货交易。
3.加强新产品开发,吸收过剩的流动性
在进一步做深、做强现有产品的基础上,适时推出新产品以吸收市场上的流动性是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的有效手段。越是现货市场规模大的品种就越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参与期货保值与投资,对解决流动性过剩问题也就越有效。
4.加强相关市场的信息沟通
流动性是游走于各相关市场的,为进行有效监管,必须加强对股票市场、
债券市场、房地产市场及其他相关市场之间的跟踪研究,加强与各相关市场之间的信息沟通,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范和化解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