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首个交易日,美国原油期货价格突破了每桶100美元,创下新的交易纪录。同时,通胀的阴影继续加重,抑制物价的任务更加艰巨。
2008年首个工作日,哈尔滨物价局接到通知,他们要担当起为物价上涨把关的重任。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实施基本生活消费品提价备案制度的公告》(以下简称《备案制》),把消费品价格重新拉回到物价局主导的局面。
不过,市场早已经嗅到了风声,赶在《备案制》下发之前完成了一次抢跑式涨价。本报记者在哈尔滨和郑州等地调查发现,无论是牛奶还是啤酒,在岁末年终不约而同“贵了两三毛”。
牛奶、啤酒突击涨价
《备案制》明文规定,从2008年1月1日起,价格总水平出现显著上涨或有可能显著上涨的情况下,各地粮油、猪牛羊肉、牛奶和液化石油气的经营者,在一次性提高价格5%以上,或十日内连续提高价格累计达8%以上,都应向当地物价部门报告。
物价部门政策实施需要研究有效的办法,具体实施需要时间,涨价的脚步却没有因此停止。抢在河南物价部门接到备案通知之前,郑州的乳制品已经涨价。
按照三鹿花花牛公司统一要求,原来1元一袋的花花牛酸奶,从2007年12月31日开始,每袋零售价格涨至1.3元,涨价达30%。
河南三鹿花花牛乳业有限公司有关人士解释,根据通知,花花牛酸奶的公司出厂价每袋1.18元,而公司建议市场零售价每袋1.3元,2008年1月5日以后,零售市场价格会全部执行调整过的新价格。
对此,郑州市物价局一名工作人员分析说:“关于涨价备案的《公告》要求从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年底调价的企业可能是想搭末班车。”
而遭遇岁末年初涨价的并不仅仅是郑州,青岛的很多市民最近也接到通知,从2008年元旦起,青岛迎春乐乳业公司巴氏消毒鲜奶上调0.3元。据青岛媒体报道,2008年1月1日,青岛市一些超市内,伊利、蒙牛等奶企巨头悄然提价,本土另一家巴氏消毒奶“琴牌”,也在去年12月份刚刚提价。新年伊始,奶企以“集体提价”的方式进入一个新的竞争格局。
涨价的不仅是牛奶,啤酒业也一直在酝酿,甚至有代-理商称,受原料上涨等因素影响,最终每瓶将上涨1元以上。
从2007年12月1日开始,哈尔滨市场上的“哈啤”、“新三星”、“雪花”等普通啤酒价格同时上涨,每瓶涨了0.5元,平均涨幅为29%。近期北京零售终端的燕京啤酒也涨了0.5元。
对于三鹿花花牛公司岁末年初突击涨价,河南省发改委价格调控处支安宇没有给出处理办法,但对于年底的涨价风潮,哈尔滨物价局工作人员却给出了突击涨价有打擦边球嫌疑的结论,这与郑州物价局不谋而合。
成本上涨压迫企业
涨价在过去一年成了家常便饭,控制物价的需求也更加迫切。
2007年12月28日,全国价格监督检查会议在广州市召开。会议指出,2008年价格工作的中心任务是防止出现明显通货膨胀,就是这次会议上传出了发改委《关于实施基本生活消费品提价备案制度的公告》。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毕井泉指出,各地应加强价格预警和监管,严控价格上涨的连锁反应。
支安宇告诉记者:“价格是很复杂的,在市场经济情况下,价格应该由市场机制自发形成,水涨船高。”
他同时表示,根据需要,采取宏观调控等政策措施,稳定物价也是价格法赋予价格主管部门的职责。
无论如何,新的《备案制》,成了消费品企业一道新的紧箍咒。在全球性物价上涨的背景下,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不可回避。
成本上涨,而政府无补贴。“如果不涨价,就只有造假了。”三鹿花花牛公司销售部门一负责人这样表达他们涨价的理由。
啤酒涨价理由如出一辙,在啤酒生产涉及的原料、辅料、能源、运输等环节,成本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企业面临巨大的涨价压力。
“一方面企业迫于成本压力需要涨价,一方面迫于通胀压力国家不让涨价,现在我们是陷入两难境地,涨不涨都很难过。”一家本来打算涨价的啤酒企业这样表达他们的困惑。(吴丽华 徐芸茜 郑州)